“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带来的变化 泸州市涉改镇村农业特色产业连片发展观察

泸州日报 2021-11-03 10:51 大字

□ 本报记者 简放鹏

11月2日,古蔺县大村镇猕猴桃产业园区内,工人们正忙着清理园区,为明年再次栽苗作准备。20多天前,园区内首年挂果的“翠香”“贵长”猕猴桃试验果销往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销量。

在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中,古蔺县大村镇由原大村镇以及原土城镇的大山村、赞台村、堰塘村合并而成。随着耕地、人员的增加,大村镇猕猴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到1.2万亩。

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开展以来,泸州市为了加快培育涉改镇村特色农业产业,坚持优势优先,突出地方特色,抓住镇村空间优化、资源集中的有利条件,重点实施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等六大行动,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实现“优势互补、连片发展”目标,为涉改镇村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目前,全市涉改镇村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善、三产融合发展、利益联结紧密,引领了全市农业“八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缺乏问题:“二合一”村果树入股

今年,在合江县荔江镇柿子田村荔枝观光园,依托观音坳油菜花基地、出口基地风雨长廊、荷塘荔色主题公园,仅3月8日一天,就接待游客上万人。

据了解,该荔枝观光园先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后着力打造荔枝文化长廊,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农业特色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带来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荔枝观光园总面积15万亩,包括出口荔枝基地、油菜花基地、荷塘荔色主题公园以及3.5公里旅游公路,都是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完成建设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带来了解决办法的创新。

如今的柿子田村,由原柿子田村与原柳马埂村合并。合并后,该村发展荔枝产业遇到下述问题:一是缺乏资金,二是管理技术参差不齐,三是所种品种单一,多是大红袍荔枝。

特别是原柳马埂村村民缺乏荔枝树管理技术,存在“三不管”现象:栽起就不管了、不晓得咋个管乱管、放弃不管。一些果农因管护不当,多年存在果树产量小、品质差、收益较低的情形。

这时,柿子田村正好需要连片种植200亩优质荔枝树,打造观音坳出口荔枝基地。该基地按照出口标准打造,配套建设生产便道、肥水药一体化、喷灌、滴灌、太阳能杀虫灯、交易平台等设施。

尽管柿子田村有了项目,但是面临3个问题需要解决:项目能否实施?产业能否发展?荔枝树能否搬动?

前2个问题,实质是资金缺乏问题。第3个问题,因实施项目涉及征地搬迁,涉及荔枝树挪动。而荔枝树挪动影响挂果,需要一两年才能恢复树势。换言之,必须赔付让村民满意,才能实施。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柿子田村探索“地树入股、五五分成”的模式,即采取以荔枝果树入股的形式,由村上统管统销,按总销售额的50%与果农分红;成立管理团队,通过标准化管护荔枝,统一修枝、打药、施肥、采收、运输,统一渠道营销。通过上述方式,探索与果农共同发展的利益链接机制,让果树、土地等生产资源有效聚集,便于统一管理、提升品质,实现收益提升、群众增收,进而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提起新模式带来的变化,柿子田村村委会副主任赵聪燕告诉记者,以前村上修建一条路,500万元还不够赔偿征地拆迁的费用。采用荔枝土地入股后,不需要赔偿征地拆迁的费用,村民还主动把树搬开。原因是村民不用担心了,有了集体托管荔枝树,收益有保障了。

由于观光旅游的火爆,荔枝观光园打算增设一个停车场,需要占用柿子田村6组村民罗凤英的土地。采用荔枝土地入股的方式,罗凤英起初不愿意,看到仅六七月份荔枝观光园停车场就收到上万元的停车费,她转变态度同意了。

“等到明后年果树分成,收入还要增加。”罗凤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解决产业规模化的问题:“六合一”催生“纳溪特早茶”第一大村

全省4个“六合一”村,纳溪区有2个,其中护国镇梅岭村是促进产业联片发展的代表。

护国镇以梅岭岩区“纳溪特早茶”闻名省内外,但是,其种植基地零星分布于梅岭、应石、玉龙、长坡、双才、农民6个村。2019年,原梅岭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为80万元,原玉龙村、双才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两三万元。各行政村之间,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归根到底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那么,产业发展的蛋糕如何做大?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为护国镇提供了新思路。该镇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抱团发展的原则,在本轮改革中将6个村整体合并,以达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合并后,梅岭村占地46.02平方公里,人口1.1万余人,标准茶园突破5万亩,成为纳溪区第一大村。

这个“六村合一”,不是简单搞数量上的增减,而是通过优化村级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重塑乡村发展治理格局,支撑乡村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合并后的梅岭村,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产业,依托“纳溪特早茶”地域品牌,整合茶产业资源,整体打造梅岭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已形成集茶业研发、制作、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人才集聚点。

与此相应,梅岭村加快茶产业资源整合,将现有10个茶叶专合社、5家规模茶叶加工厂、24个家庭作坊变“各自为战”为“集群作战”,形成联合体。

梅岭村第一书记陈超华告诉记者,过去,6个村茶叶鲜叶收购相互压价。“六村合一”后,该村鲜叶收购价格比过去提高了10%。

凤岭茶业公司负责人杨晓兰认为,“六村合一”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梅岭茶叶鲜叶交易市场的建设。

“以前6个村基本上各有各的茶叶收购点。村民都希望自家茶叶卖高价,往往要跑完各个收购点再确定将茶叶卖给谁。”杨晓兰说,该村打造集中的茶叶交易市场,所有茶企全部入驻,村民不用背着茶叶四处奔波了。

规模的变大,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梅岭茶产业基地成为泸州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与此相应,在梅岭村采摘茶叶、体验手工制茶、聆听茶文化讲座、品尝农家饭菜的游客多了。产业与旅游的结合,让“梅岭茶叶主题公园旅游线路”在首个“国际茶日”活动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全国4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并成为全省4条精品线路之一。

“以前各个行政村‘单打独斗’,村级集体经济面临体量小、分布散、能力弱等诸多困难。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优化了产业结构,现在是一个村子搞产业、几个村集体一起当股东,有效破解了单个村经济实力弱、资源要素禀赋差、项目建设实施难等问题。”护国镇党委副书记徐学义说道。

目前,梅岭村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达10亿元,村集体经济已突破300万元。

对此,省委党校副教授、法学专家郑妮认为,梅岭村是四川省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互融互惠的典型代表,“集群作战”是梅岭村资源快速整合的有效秘诀。

两个“六合一”村打联:解决茶产业销售问题

凭借“全球同纬度采摘最早”优势,以及“纳溪特早茶”品牌特色和影响力,纳溪区目前发展茶叶面积31.5万亩。产业规模上去了,就需要解决茶叶的销售问题,这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

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让纳溪区解决茶叶的销售问题有了新思路:打破区域限制,让护国镇梅岭村与该区大渡口镇凤凰湖村牵手,即两个“六合一”村打联。这是源于纳溪区对两项改革主要目的的理解:将乡镇和建制村数量调减、布局调优、成本降低、效能提高。

大渡口镇凤凰湖村由原平桥村、栗木村等6个村合并而成。这6个村都位于凤凰湖周边,有一定的茶产业基础,加上紧邻护国镇梅岭村茶叶基地,合村后能有效地促进茶产业融合发展。

而在发展凤凰湖村产业中,大渡口镇把党的组织发展与村级建制调整融为一体,通过“以强带弱、以富带穷、抱团发展”的思路,重点以茶、酒、旅游为主导产业,推进乡村旅游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破解了“难村”“弱村”基础条件差、发展思路少、产业实施难等问题。

梅岭村与凤凰湖村牵手的结果,就是打造中国特早茶城。

中国特早茶城位于凤凰湖村,占地面积约33.8亩,总投资约1亿元,今年5月全面建成投用,已有梅岭村、凤凰湖村49家茶企业签约入驻。

而做活中国特早茶城,需要一个销售龙头企业带动。与此相应,浙江浙南茶叶市场有限公司客商看好这里茶叶上市早、原材料充足、价格有优势,与纳溪区一拍即合。

提起梅岭茶业公司入驻中国特早茶城的原因,公司总经理阎洪贵告诉记者,浙南公司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为49家茶企业打通茶叶销售环节,避免这些企业单打独斗,通过产生集聚效应,把全国各地客户引到中国特早茶城购买茶叶。

于此,两个“六合一”村打联,让凤凰湖村党委书记邓国仲说话有了底气:“在现有6000亩茶园的基础上,我们有信心5年内再打造1万亩高标准茶园基地,并在现有规模茶产业基础上再发展茶果产业2万亩,壮大村集体经济。”

新闻推荐

穿古装跳舞走红,泸州“胖女孩”病情复发入院 想去看大海?家乡为你安排上!

王敏积极配合治疗在医护人员和父亲照料下,王敏的精神状态正慢慢恢复王敏古装舞直播,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近段时间,“穿古装跳...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