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医书,折射军民鱼水情

泸州日报 2021-11-03 10:37 大字

古蔺县太平古镇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内,一本破损老旧的医书置于显眼之处。

这是1933年红军军医学校《西实用内科学上册》教材,红军长征途中,赠送给了古蔺当地的医生,成为中国革命史、红军卫生史以及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红军小战士感谢郎中的救治

将医书赠给他

1933年,江西瑞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医书,用作红军军医学校培养红色医务人员的教本。现存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的这本医书,因为年代久远,封面、封底以及扉页都已缺失,全书泛黄,出现皱折、焦脆、磨损等病害,不过主要内容仍然保存完好。

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传染病学,共24章;第二编,呼吸器病学,共5章;第三编,消化器病学,共8章。每编有总结,各论,每章略述,有病原因、症状、类别,预防、处方、中英文对照等。

这本红军医书为何留在古蔺?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长胡元炯介绍,红军长征经过太平渡时,一位名叫胡大成的土郎中积极主动为红军伤员治伤。其中一位红军小战士痊愈后为感谢胡大成的精心护理,便将医书赠送给他。1975年,胡大成的儿子胡廷汉将医书捐出。

将医书视为珍宝

带上长征的征途

红军战略转移条件艰苦异常,为何战士还会把医书带在身边呢?今年初,胡元炯接到一通电话,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打电话的是一位名叫林立的老人。他的父亲林金亮,曾经亲历长征。长征途中,他就曾带着一挎包医书上路,其中就有这本《西实用内科学上册》。

林立说,长征开始前,他的父亲曾在瑞金红军卫生学校学习。得到即将战略转移的命令以后,他将尚未开课的教材撕掉封面和封底,裁掉书的空白边角,一番精剪后装进了挎包。

长征开始以后,林金亮被分配到红五军团卫生部收容队工作。白天收容安置伤病员,晚上抽空学习。当时,医务人员除了武器弹药、医疗卫生用品、口粮和个人用品外,还要额外背负2至3人的口粮,以及部分大洋和药品,用于救援和安置伤员之需。

尽管这样,他仍记得卫校教员说:“到了根据地,还要复课考试。”所以,这些书他始终不敢随便丢掉。新中国成立后,林金亮还将其中一本作为传家宝留给了后人。

这本留在古蔺的医学教材,是不是林金亮所赠,还需继续考证。但此书虽然失去了主人,却依然能够证明在80多年以前,有一位红色卫生工作者将这本医书视为珍宝,带上了长征的征途。80多年以后,它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红军卫生史、卫校发展史及一位红色卫生工作者的成长史紧密关联的真实物证。据《四川日报》

新闻推荐

青云台开展 非遗亲子体验活动

本报讯(李佳)近日,西城·青云台组织开展非遗亲子体验活动,大批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本次活动内容包括民俗文化体验、非遗文化展...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