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是老师,校外是“家长” 她们将更多温柔和爱留给学生

川江都市报 2021-09-11 00:57 大字

王瑾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们抬手搭肩依次排好队,由老师带领大家去操场做课间操

跟想象中不同,聋哑学生的课堂并不是无声的,学生们看着老师,除了比划着手语回答,还会时不时“呀咦”大声言语,老师笑着竖起大拇指回应学生们交流的渴望。相对的,盲人学生的课堂更安静一些,科任老师轻轻抬起一位学生的手,让她触摸书本上的盲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出来,旁坐的孩子们都侧耳仔细聆听……

近日,记者走进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感受特教老师用独创的教学方式建设的优质课堂,他们教导孩子们接受并学会一切知识,让孩子们校外的很多生活学习习惯在校内养成,生活中与家长的沟通也要交由老师去完成……他们笃信教育,探索情感认同,陪伴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去筑梦人生。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杨理 摄影报道

特教老师的一天

从早到晚的陪伴

孩子“寸步不离身”

“你往教室走,别去操场,快去教室。”9月8日上午9时许,一位母亲拉着女儿站在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前,女儿显然已经迟到,母亲满脸焦急。女孩好像并没有听见母亲的话,依然右转走向操场,母亲再次提高声调:“赶紧去教室,别去操场。”女孩听到呼喊,重新走回大道。母亲不忘大声叮嘱:“别忘了喝水”。孩子没有回头,也没有回应,依旧耸拉着肩膀,在道路上“Z”字线路来回踱步,慢慢向校内走去。

这位母亲说,“对于特殊的孩子,家长很费心,老师更辛苦,但交给老师,家长很放心”。

为迎接学生的到来,特教老师赵萍的一天是从早晨6点10分开始的。起床后,将女儿的早饭和所需准备好,便拉着女儿出门,7点30分准时到学校,将女儿放在办公室,转身走进教室,开始检查课堂纪律和学习园地的整洁情况,查看学生用品的收纳情况,发现不足之处,就让负责园地区域的学生重新收纳。然后再安排早读练习,让搭档的老师带着孩子们领读。她抽几分钟时间,将女儿送到旁边的一所幼儿园。

“可以抽身的时间是靠挤出来的,普通小学8点20才开始上课,但特教班级提前1个小时就开始了学习。”赵萍说,学校里很多特教老师,几乎一个上午都没有时间上厕所。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孩子们可以休息,但为了防止出现过度打闹,老师需要一直守在教室里。到了中午,住校的孩子开始午休,全校所有老师要轮流守午睡,下午老师们继续讲课。住校生还有晚课时间,9点准时上床睡觉,晚睡前老师必须陪伴在学生身旁,寸步不离。其实,在赵萍看来,并不是老师不能离开,而是学生真的离不开老师,这是一种安全感,更是陪伴的默契。

特教老师的择业笃信教育的初衷 到需要的地方去

从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赵萍,今年29岁,已任教8年。她说自己选择成为一名特教老师的初衷很简单:“因为手语”。

赵萍在古蔺读高中时,旁边就有一所特殊学校,她经过时常常看到校内老师用手语和孩子对话,这一幕深深吸引了她。有时,她偷偷站在旁边看很久,心里想着手语真是一门神奇的语言。考上大学后,她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开始学习并熟练手语。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后,发现自己的标准手语居然不能用。

刚刚教书那会儿,班里很多孩子习惯了自己的“自然手语”,这些孩子自创的手语是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产生的,手语不规范,赵萍和学生竟无法交流。一个表达“浑身”的词语,竟被孩子误理解为一个错误的词:“浑蛋”,再问学生知不知道这个词表达的意思,孩子竟用手语表达说:“就是浑身长满蛋。”

赵萍理解到沟通的不易,她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学习。就是让同学帮忙翻译“自然手语”,自己去学习学生的语言,再进一步交流,直到让学生理解规范手语的重要性和方法,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手语。

这只是教学中比较难的其中一点,特教老师总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家校沟通不畅,不少聋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长外出打工,家里老人看顾。可老人们不愿意学习手语,孩子和家长很多时候无法沟通和交流,赵萍就需要介入学生和家长之间,帮助他们对话和交流。她校内是老师,校外也常常充当起家长的角色,希望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生活。

和赵萍一样,32岁的特教老师王瑾已经从业12年,是泸州市唯一一个盲生班的班主任。最初选择这个职业,与她从小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有关。早年间,她的姑父在贵州开办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她的姐姐也在学校里任教,她经常看到姐姐带着特殊的学生们唱歌跳舞,总会被这些身残志坚的孩子们感动,所以在大学中她选择了视障教育专业。择业时,她曾报考贵州省的普校老师,考了第一名。可听学校教导主任说,泸州有个特殊学校也在招考,她也去考了,依然被录取。相较之下,她还是选择了去特殊学校。

“普通学校老师多,特殊学校老师少,我想了想,还是应该去更需要我的地方。”王瑾说,12年来,她一直守着盲生班,初衷不改。

特教老师的共情把更多的爱和温柔留给学生

“上课只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视力障碍的孩子对外界的认知只能靠想象,每个孩子想象中的阳光、花朵、颜色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老师最难去表达的部分。”在王瑾负责的班级中,最大的学生16岁,最小的学生6岁,因为学校师源有限,她需要跨6级教学,可以想象其中的不易。

上午10时许,学生们准备去做大课间操,王瑾让学生们抬手搭肩依次排好队,视觉稍微有点光感的学生排在第一位,大家刚走出教室没几步,就听见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喊“踩到脚了,好痛”。她立即让队伍停下,走到学生身边查看,确认没受伤后,又发出指令,引导学生继续前行。下楼短短几十秒就可到操场的距离,学生们走了2分钟。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特别的孩子,但和他们在一起接触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们的情感非常温暖细腻。”王瑾说,和学生在一起时,发生了很多小事让她特别感动。比如,她只是无意中提过一次,学生们就记住了她的生日,会亲手制作卡片送给她。还有她第一届带过的学生,如今已经结婚生子,还时常给她打电话,跟她分享生活的点滴。

王瑾说,特教老师除了教学,还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从小事做起,教会孩子正确认知,找路、识路等,正因为自己把耐心都用在了学生身上,有时她累得不行了,回家因为一点烦心事,就会吼自己的两个孩子,事后又很内疚跟孩子们道歉。“即便我有些情绪,也绝不会展现在学生面前,特殊的孩子有太多不易,他们更需要爱和温柔”。

“老师也会累,都是在自我调节中不断想办法修正。”赵萍说,有时,她坐在教室里休息,学生会静静走过来给她捏捏肩膀;下雨天的中午,去食堂吃饭没带伞,本想自己快步跑过去,却被身旁的学生一把拽住,挽着她一起撑伞走。一幕幕细节,都会让人感动,这是她多年坚持认真教学的动力。

有人说,老师给学生们带来“光明”,而特教老师的“光”瓦数更大一些。在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中,36名教职工,正牵着156名特殊孩子的手走向光明。

新闻推荐

2021年第三、四季度“泸州好人”公示名单

一、助人为乐代高成江阳区大山坪街道三道桥社区居民肖琴国网泸川供电分公司党委党建部副主任二、见义勇为祝超全龙马潭区...

古蔺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蔺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