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促融合城镇生活,以就近就业解决后顾之忧,古蔺县茅溪镇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样本 “新居民”如何过上新生活? 2021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

泸州日报 2021-05-28 09:33 大字

□ 本报记者 孔芒 樊晓兰 曾臻

什么是幸福?对于家住古蔺县茅溪镇水口街社区酱香苑小区8栋的张云灿来说,是家里的小孩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从1小时减少到10分钟;对于住在同一小区10栋的牟政而言,是爱人就医路途缩短,病痛能得到及时医治。

位于贵州省与四川省交界处的茅溪镇,系泸州东大门,与赤水河对岸的茅台镇隔河相望。2018年5月起,茅溪镇周边15个行政村的2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25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酱香苑小区。从粗线条的农村跨入精细繁华的城市,如何让大山走出来的“新居民”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水口街社区从强化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出发,通过“三心”工程、“三治”融合,在聚居点基层治理和管理中积极探索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酱香苑”样本,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用实际行动为易地扶贫搬迁户营造了一个“有温度”的新家。

党建引领搬迁群众变身“新居民”

“随地吐痰、乱扔乱堆杂物,不管什么东西都一股脑儿往下水道扔,经常造成堵塞。”提起“新居民”刚搬进来时的一些陋习,一度让社区工作人员焦头烂额。

人员结构复杂、来源广泛、素质偏低,聚居点由谁来管、怎么管,成了社区基层治理的头号难题。为此,水口街社区以党支部为核心,建立“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居民”“党支部+文化协会 +乡贤协会+村民”等自治模式;创新“基层治理+家风文化”模式,建立“校园文化+家庭”等德治共建模式;完善社区法律服务点建设,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推进法治建设。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成了基层治理的“助推器”。

走进酱香苑小区6栋一单元,迎面可看见墙体上贴着一块深红色的管理信息公示栏:贴心管家信息标明了居民小组长、社区辅警、党员责任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重要通知、居民建议、办事回音壁分门别类,一目了然;派出所、水费缴纳、电力电视安装维修维护等常用电话清晰可见。这样的公示栏在酱香苑小区每栋楼随处可见,让“新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贴心服务。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常通风;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爱护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利用公共设施或场地开展经营活动须经管理委员会同意……水口街社区制定的《居民公约》《业主公约》《红白理事会公约》将“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和不能做的事规定出来。同时,加上社区党员干部通过“党建聚心”“服务贴心”“环境舒心”为主的“三心”工程,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积极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适应从农民变居民的身份转变,更能让‘新居民’住得下。

“以前在农村,屋里屋外到处堆得乱糟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都是常事。搬进小区后,为了纠正这些不良习惯,社区干部组织我们‘学规矩’,还经常招募小区居民当志愿者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看着他们这么努力,想想这么洋气的楼房,不收拾打扫一下总觉得不好意思。”2018年,作为第一批入住酱香苑小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牟政家两室一厅的新居收拾得干净整洁。

文化载体洗脚进镇的农民跳起了坝坝舞

“种了半辈子地,如今我也能住上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酱香苑小区4栋67岁的刘世伦谈起现在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

对刘世伦来说,从山窝里挪出来,改变的不仅是生活环境,更是精神生活的提升。

“锣鼓打得响沉沉,今晚庆贺杜康神……”中气十足的唱腔搭配轻巧灵活的动作,作为小区花灯队的队长,每隔5天一次的节目排练,刘世伦从未缺席。

“我以前就会唱花灯,但那时在家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连一日三餐都不能定时,根本没有时间。自从搬到镇上以后,听说小区成立了花灯队,我就主动报了名。如今花灯队从刚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今年春节还开展了花灯拜年,春节期间花灯队收入有三四万元,我分到的钱也能贴补家用,这日子过得舒心。”刘世伦告诉记者。(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红军长征精神影响我一生” 84岁老党员 在大山里走着公益事业的“长征”路

古蔺县椒园镇的扶贫公路“十二道拐”。记者徐勤勇摄椒园镇甜橙。▲椒园镇打造的甜橙基地,承载着村民的希望。记者徐勤勇摄...

古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