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下葬第二天 他参加了红军

川江都市报 2021-05-20 10:21 大字

古蔺县龙山镇药乡果海基地。记者 牟科 摄

古蔺县龙山镇“镇龙山奔袭战”奇兵广场。记者 牟科 摄

古蔺县龙山镇向田村聚居点。记者 牟科 摄

袁为连/制图泸州日报社全媒体采访组昨日抵达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经过的古蔺县龙山镇

5月18日,记者在古蔺县龙山镇顺和村村民扶南波的家里看到,一副1米见方的书架里,整齐地放着《四渡赤水》《长征大会师》《长征记忆》《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等书籍。

68岁的扶南波说,自己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红军长征、家教家风方面的书。这是受到了当过红军的爷爷的影响。

扶南波随即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爷爷扶相卿的红色往事。1935年1月底,扶相卿的父亲去世下葬的第二天,30岁的扶相卿和哥哥一起,背着柴火到镇龙山(现龙山镇)街上赶场。一名红军战士买了他们的柴火,见扶相卿身强力壮,就向他宣传:“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然后问他“你愿不愿当红军、打江山?”长年靠帮人做农活为生的扶相卿想了想说:“愿意。”红军又问:“当红军要打仗,打仗是会死人的,你怕不怕?”扶相卿说:“我不怕。”

不久,红军领导知道了这事,拿了一些银元给扶相卿的哥哥,让他带回去,照顾好父母和孩子。扶相卿没有回家向母亲和妻儿告别,便加入了红军队伍。

当上红军后,领导见扶相卿的身体素质好,做事踏实,就任命他为机枪班班长。扶相卿觉得自己没有文化,又不会打枪,如何当班长?领导开导他,叫他一边学一边做。就这样,扶相卿刚参加红军就当上了机枪班班长,参加了四渡赤水战役。

1935年2月,扶相卿所在部队攻打娄山关,此时扶相卿已经升为排长。攻打娄山关的前一晚,排里开会,讨论第二天的作战方案。扶相卿对大家说,明天是一场恶仗,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要乱放空枪,要等敌人上来了、靠近了,再开枪打;子弹不要全部打完,要留几发,如果我们被敌人包围,有子弹才能突围。

经过激烈的厮杀,娄山关战斗结束,红军取得了胜利。扶相卿所在的连只剩下几十人,但扶相卿所在的排损失最小。领导让扶相卿介绍经验,扶相卿说自己“没有文化,不会讲”,就把战斗前一晚开会的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听了汇报后,领导升他为连长。

扶相卿在戎马生涯中,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在腊子口战斗、平型关战役中身负重伤,但都被成功抢救。

1985年5月,扶相卿在成都去世。

讲述完爷爷的往事,扶南波拿出一件旧得颜色深浅不一的浅黄色军服,对记者说:“这是我爷爷留给我的衣服。”衣服上印有“一九五三”字样。他又拿出一副相框,指着相框里的双人合影照片说:“这就是我爷爷和奶奶。”

扶南波还听爷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时候,扶相卿所在的营分到了一头牦牛。扶相卿负责组织一个班,宰杀、分配牦牛肉。红军营长说:“不许哪个多占多吃,牛屎也要分均匀。”

从此,扶相卿以“不多占多吃”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子孙后代。

如今,扶相卿的骨灰安葬于老家顺和村,他的墓碑上刻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身负三次伤,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红军临时法庭审判恶霸

红军“四渡赤水”三过龙山,“镇龙山奔袭战”更闻名于世。古蔺县龙山镇留下的红色遗迹与故事数不胜数,这其中,龙山镇鱼化街社区的红军临时法庭在当地家喻户晓。

车行至鱼岔岩上,山路陡峭,下车步行至半山腰,正在修葺的数间木质结构老屋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当年“临时法庭”所在地。

“1935年2月,中央红军从扎西东进至古蔺镇龙山、鱼岔地域。红军在鱼岔村民熊怀州的住房里设立了临时法庭,公开审判镇龙山民团中队长皇甫少云和护家乡的团总傅冠卿等9名恶霸,来旁听的群众人山人海,简直大快人心。”龙山镇鱼化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科说,因为年代久远,老屋已经开始朽坏。现在,龙山镇按照老屋的原貌进行修整。不久后,红军“临时法庭”将重现在大家的眼前。

“‘临时法庭’就设在我们熊家的堂屋,旁边小房子住着朱总司令,对面山上是毛主席当年住的地方。”当年屋主熊怀州的侄儿熊春先已93岁,他比划着,思路清晰地告诉记者,“那年我7岁。一天,镇上来了很多红军,开始大家也害怕,后来发现红军是好人,就把吃的、用的送给红军,请红军到家里住。我家长辈也把房子腾出来,请红军来家里。住在我家的红军指挥员还教会了我写自己的名字。”

一村一园 助力“小陕北”乡村振兴

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镇龙山奔袭战”令人拍案惊奇;这里是中共古蔺地下党的发源地之一,享有“小陕北”之美誉;这里是药乡果海,中药材、水果、蔬菜、肉牛,种养循环助力乡村振兴;这里是古蔺县中部经济区,石材、建材带动其加速崛起。这里,就是古蔺县龙山镇。

5月18日,龙山镇党委书记安美杰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中,该镇正在按照“一村一园”“一带一廊”的产业布局,盘活独特人文历史,推动农旅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打造“梦想港镇,魅力龙山”。

创造了“镇龙山奔袭战”奇迹的龙山,一段新的跨越,正在起步。

年薪10万+,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工作何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5月18日一早,龙山镇天堂村七组37岁村民王怀勇骑着摩托车,赶往木鱼石石业上班,他在这里上班两年多了,每月工资有8000多元,收入可不比他在广州打工低。然而,在木鱼石石业,王怀勇还不算是高工资。35岁的龙山镇顺和村村民熊波是木鱼石石业培养的本土雕刻师,他的月工资超万元,年薪有13万多元。满脸笑容,是变身产业工人的他们共同的特征。

在木鱼石厂房里,9台橙色的起重机正在运行,工人们戴着安全帽、防尘口罩和防震耳塞,正在加紧工作。木鱼石石业副总经理李昱江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各种石材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建设,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浙江、甘肃、宁夏、福建、重庆、贵州、云南等地,甚至出口到马来西亚和韩国。“我们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为龙山、皇华、石屏三镇创造了100个就业岗位。待新的矿区确定后,还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木鱼石石业只是“龙山石”产业的一个缩影。在木鱼石石业所在的鱼化大理石园区,已有3家企业投产,1家正在技改,1家在建,1家正在引进,园区年产值2亿元。“待川铁材料公司年内建成投产后,还能形成近亿元的年产值。”对于龙山镇的支柱“龙山石”产业,安美杰信心满满。

药乡果海,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致富

在龙山镇杨坪村吴家山,沿着盘山公路盘旋而上,道路两旁的中药材吴茱萸已经有1米多高。在龙山镇打造的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药乡果海”内,成片的吴茱萸于2018年种下,再过两年就能投产,为龙山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地处古蔺腹心地带的龙山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药乡果海。处于药乡果海核心区的杨坪村,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已初具规模。杨坪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兴介绍,在吴家山上,龙山镇引进利静成拓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整个杨坪村中药材基地占地1800余亩,种植吴茱萸和佛手等中药材,全面投产后,亩产值能达到7000元。”吴国兴说,在此务工的村民主要负责除草和药材养护等工作,工资80元至100元一天。

在吴家山下,杨坪村已完成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农产品种植公司,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村民进园务工,真正实现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种植有机南瓜和萝卜,据估算,亩产值能达到5000元,每年最少能带动周边50名村民就业。”吴国兴说。

吴国兴介绍,除了开展蔬菜和中药材种植,杨坪村还以村集体公司的名义与郎酒厂签订协议,种植酿酒用红粮300亩,进一步提升杨坪村农业产业多样性。

产业兴则村民富。随着杨坪村农业产业发展步入正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成为现实。46岁的杨坪村六组村民罗良中曾是精准贫困户,自2018年到中药材基地务工以来,每年务工收入达3万元。“因为妻子生病,我一直在家种地,以前收成全看气候。现在,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务工,还养了3头牛,种植红粮等,一年收入有五六万元,生活越过越好。”罗良中说。

“未来,龙山镇将推动鱼化大理石园区提档升级,推动药乡果海实现万亩建设目标,依托穿境而过的叙大铁路和在建的古金高速公路,发展公铁联运,实现‘梦想港镇,魅力龙山’的发展目标。”安美杰说。

◎ 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彭祖平孔芒刘墨罗宗宁许世智李家平/文

新闻推荐

在这里 开明人士款待红军

香元村天禄阁。本报记者樊鸣霄摄5月19日,记者在古蔺县丹桂镇香元村看到,有一座面积约1800平方米,名为天禄阁的四合大院。青...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