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
太平渡渡口纪念碑。 (龙欣雨 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龙欣雨 摄)
蹲点点位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历史评价
四渡赤水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彻底扭转了战略转移中的被动局面,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从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县境,到四渡赤水离开古蔺县境,辗转54天。太平渡是“四渡赤水”的轴心地区和重要渡口,第二次和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就发生在这里,进行大小战役十余次。
1月20日,腊月初八,当天是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赶集的日子。
天微微亮,古镇上就热闹了起来,在这个位于川黔交界的镇子上,熙来攘往的不只当地人,更有不少来自只有一河之隔的贵州习水县隆兴镇的群众,他们经过一座新修的跨河大桥——太平渡大桥,或步行或骑摩托车而来。
而太平渡大桥所跨的便是赤水河,这条如今响当当的美酒河,见证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魏杰 龙欣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启龙 魏冯铸
起一座丰碑 纪念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1935年,中央红军分别于2月18日、19日和3月21日、22日,第二次和第四次从太平渡一带渡过赤水河。此外,这里还发生了有名的太平渡阻击战,红军战士接连击溃军阀部队与地方反动民团超过三千人。
为铭记历史,讴歌“四渡赤水”的伟大胜利,1958年,利用当年红军渡河时的一军团司令部驻地和中央领导同志休息室旧址,古蔺县在太平镇建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1977年,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太平渡渡口处,一座专门的纪念碑又拔地而起。
太平渡陈列馆讲解员杨平介绍,1935年1月28日,随着土城战役打响,本来按计划准备北渡的红军与敌人陷入对峙僵局。这时,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放弃原计划,指挥红军主力轻装西渡赤水河,首次进入古蔺境内,从而开启了在当地前后持续54天,穿越当时全县66乡38个场镇的转战……
“红军二渡赤水时,曾住在我家里。在堂屋借宿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就主动打扫卫生……”见证过当年场景的镇上老人回忆,“红军刚来时,不少老百姓吓得躲了起来。但大家只要接触过红军,就发现他们非但不可怕,反而还是保护百姓的好部队……”
据介绍,等到红军第四次渡赤水河时,太平镇的老乡们再也不躲了,转而热心地为战士们提供住房、粮食。不仅如此,因渡河需要木板搭浮桥,当地群众都热情支持响应,甚至还有人因为没有多余木板,把门板、楼板、墙壁木板等拆下来给红军。此外,考虑到当时缺乏铁丝连接木板,当地群众还积极帮助红军找竹子,以连接木头浮桥,确保红军顺利渡河。
如今,赤水河依旧滚滚流淌,太平渡渡口继续见证着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沧桑巨变。
弘扬一种精神 走好当代人的新长征路
太平镇古街道的清代民居建筑保存完整、鳞次栉比,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四渡赤水战役期间,中央红军机关全部驻扎在镇上,因此,镇上的“长征街”分布着80多处当年红军短暂停留生活过的驻址。在这条光荣的老街上,只要稍上点儿年纪的老人对当年的历史都会津津乐道。
从长征街沿着石梯拾级而上,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坐落在太平镇地理位置较高的地方。
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弘扬红军精神,195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平镇建起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陈列着200多件当年红军留下的弹药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具。“现在的陈列馆是2008年建成投用的,原来的老陈列馆已经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承载和参观承载。”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长胡元炯说道。
陈列馆里,有一组塑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个小男孩正在给在墙壁上写“当红军去”标语的红军战士递墨桶。
胡元炯告诉记者,塑像的原型就是今年已经95岁的车盛寅老人。离休后,车盛寅回到镇上,在家门口的老黄桷树下摆一张桌子、几条凳子,设立“红军故事天天讲”义务茶园,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免费泡好茶水,义务给他们讲述红军故事。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从长征精神中汲取营养的古蔺县将“乐观·自强·神采飞扬”设定为新时代的古蔺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古蔺县已于去年年初顺利脱贫摘帽,迈入新征程。
陈列馆左上方,坐落着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四渡赤水分院,古蔺县委党校副校长黄启明介绍,学院挂牌以来,已经举办了多批次的培训班,仅去年就举办了85期,培训学员4000多人。“依托伟大的长征精神,这里已经成为当代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在走好新长征路上汲取力量的精神高地。”
新闻推荐
刘明胜把鸵鸟撵进圈舍◎曹雪川江都市报记者曾刚摄影报道昨日,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九龙村,在一个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园子里,一群...
古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