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化盛宴“解锁”非遗传承之道 2020年泸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开幕侧记
□ 本报记者 曾念
雨坛彩龙舞、分水油纸伞、泸州肥儿粉制作技艺……这些泸州人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汇集了一群人、一座城的智慧,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如何让非遗之美传之有道?6月13日,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0年泸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在“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开幕,系列活动犹如一场文化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探非遗传承之道
开幕式上,川剧戏歌、纳溪民歌、苗族芦笙舞……全市表演类非遗项目“打包”进行宣传展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市非遗所带来的开场秀——川剧戏歌《拥抱新时代》,融合戏曲与歌曲,现场喝采声掌声不断。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带来的男女声对唱《这山没有那山高》、女声戏曲连唱《女驸马 谁说女子不如男》等节目,让观众大呼过瘾。表演尾声,苗族姑娘将独具特色的芦笙舞“搬”上舞台,随着苗族姑娘的舞动,台下观众连连拍手叫好。
“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非遗,比文字更有吸引力,更利于非遗文化传承。”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观众李月说,泸州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总结了不少泸州经验和泸州模式,拥有多张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泸州非遗文化名片。接下来,她将结合自己的职业,积极宣传非遗文化。
舞台是观众了解非遗的窗口,也是表演者展示非遗的平台。《拥抱新时代》的表演者文琍是市非遗所的一名传习教师,她告诉记者,此次在歌曲中创新融入戏曲元素,迎合了更多观众口味,利于川剧文化薪火相传。文琍不仅把舞台作为宣传川剧的平台,平时也将川剧带进校园,以课堂的形式为中小学生普及川剧知识。
《苗寨笙歌》的表演者陶福秀则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特殊节点传播苗族文化,她希望通过舞台把当地特色蜡染披肩、围裙、手拿包、耳环等文创产品带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泸州市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结合主题,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展演、展销活动。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泸州市将结合地方特色,紧紧围绕体验性、参与性做好文章,让非遗融入百姓的生活。同时,泸州市紧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机遇,主动融进巴蜀文化走廊建设。
寻非遗文化之根
泸州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8项,新发现13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雨坛彩龙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等6项;省级非遗项目有泸州肥儿粉制作技艺、川南苗族踩山节等45项;市级非遗项目有老卤匠鸭子、古蔺麻辣鸡等121项,县区级非遗项目133项。泸州市已建立起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保护名录。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为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彰显泸州非遗的独特魅力,结合泸州实际,活动当天现场还发布了三条非遗体验路线。
第一条路线为民族民间文化体验之旅,游客可到叙永县两河镇、古蔺县大黑洞风景区,品尝非遗产品两河桃片、体验非遗项目两河吊洞砂锅技艺、感受苗族文化。第二条路线为传统非遗文化体验之旅,游客可到合江县先市镇、尧坝镇,体验非遗项目“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黄粑、油纸伞制作技艺。第三条路线为酒城文旅特色体验之旅,游客可到古蔺县太平镇、二郎镇,纳溪区等地,参观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品尝红军餐、体验郎酒制作技艺……
“之前旅游的路线比较零散,系统规划路线后,能节约不少时间。”泸州吴家酒有限公司负责人徐丽说。
非遗体验路线的发布,也让更多传承人更有信心继续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雨坛彩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谈燕表示,传承人传承的是先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品质,这需要传承人守正创新,树立品牌意识。
“一个品牌的传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帮助、传承者的努力、消费者的支持,我将带领徒弟们把泸州肥儿粉这张名片传递到全国各地。”泸州肥儿粉第八代传承人欧阳锡川说,肥儿粉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
活动现场,市非遗专家杨辰、包靖、易国璋分别就《博物馆,非遗演示的缪斯神殿》《趟过泸州河·共赏非遗魅力》《新时期非遗保护途径与新模式》开展非遗论坛,与参与者分享如何传承非遗、欣赏非遗、保护非遗。参加人员现场进行交流座谈;预约参观“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
今后,“泸州河”博物馆将以展为主,开展川剧服饰、化妆体验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川剧之美。有“泸州河”川剧观看需求的旅游团队、市民等,还可预约订制川剧表演。
新闻推荐
□黄勇/文史册/图据《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5月12日,古蔺县2名私家车主,因占用、堵塞小区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被消防执法...
古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