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桶”“退役”记
□ 刘传福 本报记者 杜玉青
“这辈子,再也不用木背桶(又叫马背桶)背水了!”日前,古蔺县马蹄镇65岁的苗族老人陶正会,将老伴马明科做木背桶用的锯子、凿子等近20件工具,装进一口大箱子锁起来。看着清水哗哗地流进自家水缸里,她和老伴不约而同地笑了。
背水
她整整背了40多年
“好个羊嘶岩,前面是深沟,后面是高岩,吃水要靠背,卖猪要靠抬……”马明科随口说出的一段“顺口溜”,正是马蹄镇马岭村(小地名叫羊嘶岩)昔日的真实写照。
马蹄镇地处红军“四渡赤水”红色革命老区古蔺县,是典型的“三边”(边远、边角、边界)乡镇,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场镇四面环山,穿越山脚千亩甜橙基地往西南方向,再沿着盘山公路而上,大约经过40分钟车程就到达马明科家。这里海拔1100多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头多泥土少,不通公路,历来都是“出村靠走,通讯靠吼,喝水靠天”。按照当地人说法,“岩”字寓意着贫穷落后,而羊嘶岩便是古蔺县“四大岩”之一。
水在岩下流,人在岩上愁。站在羊嘶岩俯望下去,一条小河穿街而过,百亩甜橙基地绿意流淌。而羊嘶岩上,除了贫穷,缺水是他们最为揪心的事。
“下一坡又上一坡,挑一担水来回十里路全程不少于3个小时。”陶正会和羊嘶岩上的所有人一样,15岁便开始背水,因为路途较远,天不亮就得去找水、排队守水,她整整背了40多年,“背得哭,也背怕了,腰杆都背出了老伤病。”
因为缺水,羊嘶岩上的人总是将洗菜的水洗脸,洗脸的水洗脚,洗脚后的水再喂猪、浇灌庄稼,循环利用从不轻易浪费。
“只要天晴,马蹄河就是一条五彩河。”马明科回忆,以前,为了节省劳力,羊嘶岩上的人都用大篮子将脏衣服收集起来背到马蹄河去洗,当时,500多米长的河段上人头攒动,两岸河滩的石头上、灌木丛中全部铺满了红红绿绿的衣服,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徐伟正在看弟弟输液的情况3月23日下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14岁的徐飞输完液,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哥哥,带我下楼...
古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