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不忘初心为民造福 腰包更鼓 获得更多 幸福更久

泸州日报 2019-09-27 09:32 大字

■本报记者 朱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泸州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泸州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老百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伤有所保、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问题……70年来,民生事业之巨变,书写了温暖幸福的民生答卷。

劳有

所得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直线上升

1983年,省辖泸州市成立以来,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全市就业形势一直保持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7年的4.9%,下降到2019年二季度末的2.42%。

2008年以来,全市开展各类招聘会3720场,提供岗位76.3万个次。2014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创业酒城,赢在泸州”创新创业大赛,促进成功创业6.8万人,带动就业18.7万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1.16万户,贫困劳动力18.6万人,已帮助18.5万人实现就业。

1995年起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以来,先后15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从1995年125元调整到2018年1650元,增幅达1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129元增加到2018年34141元,增长了263.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53.5元增加到2018年14983元,增长了279.1倍。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大立说,机构改革后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原则,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新时期泸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伤有

所保

社会保险从无到有,

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参保稳定在98%以上

自1986年以来,全市社会保险事业已走过33年历程,各项社会保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全市基本建立起“社保政策全覆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目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88.43万人。特别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1.58万人,是1986年实施制度之初的20倍。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由79.57元提高到2052.4元,增长了25倍。全市工伤保险参保38.06万人,参保人数是启动制度之初的17倍。工伤保险定期待遇从2005年连续14年提高,年均支付工伤保险待遇1亿元。全市医疗保险参保476.6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49.57万人、城乡居民参保427.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

全市实现异地就医联网“一站式”结算,现有28家医疗机构接入国家、省内异地就医平台,72家医药机构开通省内异地购药刷卡直接结算。

上周,成都与川南经济区泸州、自贡、内江、宜宾四市签署医疗保障事业协同发展战略协议,五市将在拓展区域间医保异地就医服务、建立数据共享业务合作机制、开展基金监管协查、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郑远秀说,这个协议将对参保群众的结算带来更多便捷。不仅如此,泸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经全面实施异地联网结算。

学有

所教

高等院校从无到有,

1199所各级各类学校形成完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强对教育投入,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完善教育体系。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99所,在校学生达到92.23万人。高等院校从无到有,现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6.35万人。

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县域均衡达标创建工程,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建立了集“奖、助、贷、勤、减、免”为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保障了广大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

今年秋期,第一批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已走上工作岗位。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刘晓锋说,这是泸州市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之一——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实施“泸州市免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2016年至2018年每年分别为古蔺县、叙永县和合江县各培养了100名乡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今年继续为古叙两县各培养100名乡村小学教师。2019年起,开展“烛光支教”活动,每年分别向古蔺县、叙永县选派10名中层及以上优秀管理干部对口帮扶支教。不仅如此,教师编制向村小、教学点倾斜,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对班额小于23人的村小、教学点,按每班不少于1.5名的标准配备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农村学校倾斜,在古蔺县和叙永县村小连续工作满10年(其他农村学校连续工作满15年)及以上,其余区县村小连续工作满15年及以上的二级教师,符合一级教师评价标准条件,直接评聘为一级教师;工资待遇向农村学校倾斜,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至7个区县农村学校,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

病有

所医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改革,

95.65%人群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

通过70年的持续努力,全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积贫积弱的医疗卫生状况。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78.3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89年24.02/10万下降到2018年7.26/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9年6.05‰下降到2018年2.9‰。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6年的9.21%提高到2018年的15.86%。

与1999年相比,医疗卫生机构数从3065个增加到4616个,全市三级医院数达11家,二级医院数19家(含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从6484张增加到3.18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从1.7张增加到7.37张,医疗卫生人员数从1.23万人增加到3.64万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人员从3.2人增加到6.32人。

2014年以来,探索实施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健全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健康城市”,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目前,全市已建成27个中心卫生院,272个中心村卫生室,累计体检723万人次。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伟介绍,截至2019年8月底,全市累计免费体检731万人次,95.65%人群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累计新查出高血压14万人、糖尿病4.3万人,全市已管理高血压患者35.38万人、高血压患者9.82万人,“这些都是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开展4年多来已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聚焦贫困人口,落实健康扶贫八个百分之百和“十免四补助”、县域内就医“微自付”政策,共39.09万人由财政代缴个人缴费部分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和医疗扶贫附加保险;筹集卫生扶贫救助基金4589.98万元,累计救助16.59万人,累计救助支付2853.03万元。

老有

所养

推进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布局20余家嵌入式连锁化微型养老机构

深入推进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全市建成养老机构204个、农村幸福院30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77个,建立基层老年人协会1630个,开发养老床位3.3万张,11.2万困难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13.6万人领取高龄津贴。

市民政局副局长彭光磊介绍,一个月前,泸州市又成功获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目前,在社区养老方面,泸州市积极推进嵌入式养老,培育了“康乐佳园”等嵌入式养老品牌,现正逐步在主城区布局20余家嵌入式连锁化微型养老机构,将全托等专业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家门口。

在居家养老方面,泸州市现已初步搭建起了全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通过“终端+平台+实体商家”模式为全市100万老年人逐步提供“互联网+养老”服务。同时积极依托专业养老机构,已经开始在全市的部分小区建立“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和“家政服务+居家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老年超市、老年供餐等日常服务,以及家政、精神慰藉、适老化改造等个性化定制居家养老服务。

弱有

所扶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

5.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照顾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每年有9.6万名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5.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照顾,3.8万名困境儿童获得基本权益保障。

机构和散居养育孤儿年养育标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年基本生活费标准分别提高到16800元、10800元和6480元。

住有

所居

探索建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20万棚户区困难群众“出棚入楼”

党的十九大以来,泸州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精神,积极探索和建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五年来,已实施棚户区改造7.3万户,20万棚户区困难群众实现“出棚入楼”。累计筹集公租房(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5.4万套,15万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累计为6.4万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保障人数19万余人次,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4.7%的城镇人口享受到各类住房保障,8000余名农民工享受到住房保障。

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今年,泸州市正在进行智慧化公租房小区试点工作,公租房小区的环境卫生面貌、硬件设施建设、物业服务等进一步改善。据悉,泸州市的住房保障主要实行的是公租房分配和租赁补贴发放相结合的模式,保障范围由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并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适当扩大保障范围,并将逐步向新市民覆盖。除了量上的提升,泸州市还注重住房保障质的提升,逐年提升住房保障租赁补贴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公租房小区提供优质物业管理服务。

闲有

所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

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51项、市级非遗项目17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

建成文化(美术)馆1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3个、公共图书馆9个,图书馆总藏量接近164万册;已建成备案博物馆、陈列馆12座。

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实施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精品艺术创作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旅有

所悦

4A级景区数量川南第一,

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泸州市已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后招引四川能投、国开金融、港中旅等大型企业签约1000多亿元投资项目,打造拳头产品。创建了川南第一家五星级饭店酒城宾馆等19家星级饭店,创建了35家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12家,数量居川南第一),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2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等70余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旅游品牌。2018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12.8亿元,同比增长16.05%;接待游客5198.27万人次,同比增长5.34%。

2019年9月,在文旅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泸州分会场,集中开工4个文旅项目,计划总投资144.29亿元。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甘元生介绍,下一步,泸州市将大力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一核驱动、三廊贯通、三片联动”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做强1个核心(世界白酒文化圣城体验核),做活3条产业廊道(长沱两江、川黔、赤水河谷旅游经济走廊),做精3大旅游片区(环城主题游憩休闲片区、东部森林康养度假片区、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世界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新闻推荐

这种“父爱”太毒

黄勇近日,泸州警方破获一起“最毒父亲,带两个儿子学习盗窃”案件。据犯罪嫌疑人王某归案后交代,今年8月以来,自己带着两个儿...

古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