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深山26年 只为托起苗家儿童求学梦 记2019年第二季度“泸州好人”之敬业奉献好人杨启芬
■本报记者 朱虹
7月12日,身着苗族传统服装的杨启芬站在了2019年第二季度“泸州好人榜”、第一批泸州市“新时代好少年”和古蔺县第四届道德模范发布活动舞台上。这位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小学教师,坚守深山苗寨26年,获评第二季度“泸州好人”之敬业奉献好人。她说,愿尽微薄之力打开孩子们的求学路。
大寨苗族乡富民村七组是一个苗族群众聚居的村寨,当地村民习惯用甲、乙、丙来表示上、中、下的位置,因这里是当地海拔最高的地方,乡亲们便叫它“上甲”。杨启芬是当地一名临聘教师,也是上甲唯一一名女共产党员。她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独特的“三语”教学,托起苗寨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
1982年,家住叙永正东的杨启芬在踩山节上与上甲的苗族青年王佩金交换了定情腰带,远嫁上甲。来到上甲,杨启芬发现全寨人以玉米和红薯为食,不少村民认为“读书无用”。当地太贫穷,留不住教师,上甲的十几个孩子成为满山跑的“野孩子”。只有初中文化的杨启芬成了当地文化程度最高的人。
1992年,富民村老支书找到了杨启芬,请她当寨子里山里娃们的教师。看着上甲的孩子们进不了课堂,重复着父辈的贫困轮回,她于心不忍,答应了。
1993年3月,杨启芬从乡教办领回了教材,组织山里的几个孩子坐进了农发小学的破旧教室,上甲的大山里开始响起了苗语、汉语和普通话三种语言交错的读书声。从那一天开始,杨启芬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到2005年,杨启芬教的近100名学生已经逐渐长大成才。孩子们走出大山,有的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有的创业,有的外出打工,追寻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2005年秋季学期,大寨苗族乡开始实施集中办学,上甲农发小学因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被撤并到十几里以外的富民小学,杨启芬再次面临选择。当时,在西安当包工头的弟弟让她跟着自己干,月薪3000多元,杨启芬笑着拒绝了。“上甲的孩子需要我,我还是跟这些孩子在一起,心里踏实快乐些。”杨启芬说。
2010年,杨启芬所在的富民小学只有50名学生、4名教师,杨启芬教的学前班只有12名学生,全部来自上甲。每天传授的简单知识,杨启芬总要先用苗语解释其意,后用古蔺方言讲解,再用普通话教读其音。学校的教师们都说杨启芬从事的是“三语”教学,也只有经过了她的“三语”学前教育,这些苗族山里娃才能在课堂上听懂汉族教师们教的课程。
几年前,从广州打工回来的王智慧和杨秀群来看望杨启芬。两个曾经的学生围坐在杨启芬两侧,一边翻看学生时代的照片,一边感慨说:“要是没有杨老师给我们启蒙,我们根本走不出上甲,更谈不上打工挣钱、改变家里的面貌了。”
后来,富民小学迎来了泸州市流动少年宫项目,学校办起了民族少年宫。杨启芬的“三语”教学也成了少年宫的特色。
上甲人用苗语“星光”来称杨启芬。因为,在上甲人眼里,杨启芬就是点缀在上甲夜空的一颗明星,指引着上甲娃前行的路。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泸州市江阳区委编办切实发挥信息宣传推动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将信息宣传作为贯穿全年中心任务的基础性工作,坚...
古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