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域旅游高地 “旅游+”推动发展新引擎

川江都市报 2019-07-16 16:55 大字

泸州市文化产业创意孵化园里的公益油纸伞制作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摄影报道

地处长江出川“咽喉”位置、位于川渝滇黔结合部的泸州,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资源突出。

泸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紧扣打造区域文旅会展中心,坚持“农商文旅体养”全面融合,大力发展白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打造全域旅游高地。

强化“旅游+扶贫”

助力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24岁的王闯是土生土长的古蔺县太平镇人,7月9日,他带着7岁的小侄子来到泸州古郎景区。“就想带他到洞里去看看。这个洞我小时候进去过无数次,拿着手电筒,每个地方几乎都摸到过。”

古郎景区吸引的不仅仅是像王闯这样的本地人。泸州古郎景区总经理涂国学介绍,今年新建成的民宿酒店,住宿的客人大多都是重庆客人。

古郎景区位于古蔺县东部,紧邻太平镇和二郎镇,这样一个距离泸州车程2.5个小时,距离重庆车程4个小时的景区,如何才能把好不容易吸引来的游客留住?对此,作为国家4A景区的古郎景区,今年进行了古郎景区二期工程的升级改造。

涂国学提到的民宿酒店,就是二期工程的一部分。涂国学介绍,目前该工程已经完成80%左右,盐井峡谷风景区漫步道、水幕秋千、溪畔民宿、王星纪念馆等都已经完成,古郎洞洞口的民宿还在施工中。

徒步、攀岩、看溶洞、住民宿、看纪念馆……景区的旅游项目增加了,欢喜的不仅是游客。目前该景区的员工大多都是来自周边贫困村,在景区服务区和外围,还有100多名村民找到了新工作。小长假期间,周边农家乐生意非常火爆。

旅游资源较好的地区,往往也是贫困地区。泸州强化“旅游+扶贫”模式,结合文旅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强化“旅游+生态”

助力乡村旅游个性化发展

7月10日,市民韩伟开车带着家人来到江阳区董允坝。“听说修得多好的,带娃儿去看看蔬菜大棚,带老妈去伞里拍拍美照。”

分水岭镇党委书记苟杰介绍,为了更好地利用“伞里”这个平台,今年以来,他们已经尝试开展了“少年农业大学”研学游,参与中小学生8500余人次,将伞里景区和董允坝蔬菜大棚连成一线,不仅可以在伞里景区感受三国文化、非遗油纸伞,还可以感受农耕文化,体验采摘乐趣。

“旅游+生态”的模式,除了可以助力乡村旅游个性化发展外,对旅游产业的延伸也有很大促进。泸州市江阳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郑伦勤介绍,江阳区近年来加大旅游品牌“江之阳”的打造,所有使用“江之阳”标志的都是产自泸州市江阳区。今年以来,“江之阳”旗下产品销售额已达2000多万元。

“旅游+文创”

助力文旅叠加效应持续化

“我们就像鸡妈妈一样,小微企业进来了,慢慢孵化长大,就会离开我们。然后,我们再去吸纳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微企业。”7月9日,泸州市文化产业创意孵化园负责人孙斌向记者介绍。

位于泸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内的泸州市文化产业创意孵化园,是泸州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园区重点吸纳以“文化演艺、文化动漫、创意设计、互联网+文创”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帮助其快速成长,目标是助力一批中小文创企业发展壮大,孵化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创企业。

在今年6月,泸州市出台了《关于高质量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意见》,意见指出,未来泸州文化和旅游还应该在文化和旅游结合、打造文旅核心品牌、做好景区配套服务等方面做好文章,“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人文”“旅游+红色”……做好旅游+后面的文章。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