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他,告老还乡20年后 当起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廉颇”虽老 余热未尽

成都商报 2019-04-29 01:55 大字

何宗辉主持修建的“桃源亭”小水村的花椒示范园

告老还乡后,他这样发挥余热

当智囊

村里一些大项目,大事情,往往是村上干部来找他出谋划策,或者通过他对接信息渠道,联系投资捐款

当磁石

他把村里的老支书、退休教师、退休公职人员等“乡贤”组织起来,成立了小水村关工委,同时成立老年协会

当旗帜

他被尊称为“何大公”。村民说,“何大公”的意思,一是他在村里年龄大、辈分高,另一方面,是对他的尊敬

84岁的何宗辉承认自己老了,但还能做点事。他站在小水村的花椒示范园里,检查新栽花椒苗的成活率,数了四遍,他才心里踏实,“成活率大概在80%多一点。”

何宗辉是原泸州市政协副主席,并担任过古蔺县委书记多年。1998年,他退休回到古蔺县古蔺镇小水村老家,扛上锄头,成为一个农民。

20年来,地处川南山区的小水村,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变化,从靠土地吃饭,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起。何宗辉是村庄变化的亲历者,他也在不同时期,为村里发展发挥了不同的“余热”。2018年7月,何宗辉从泸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冉雷波手里接过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的聘书。退休20年来,他在村里第一次担任“要职”。

这是泸州唯一的离退休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的案例,在全国也属罕见。冉雷波告诉记者,何宗辉是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传递正能量的典型,组织上没有给他安排具体工作,但明确了三个工作目标:政治引领、提升组织力、信息桥梁。

告老还乡

老屋一间,山泉数眼,锄头一把

小水村离古蔺县城有10多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沿缓坡而上,是一级一级的梯田。葱郁的植被,以及高海拔的山地气候,让这里十分清凉。

84岁高龄的何宗辉走路有些吃力,但耳清目明。早上7点,他吃一顿简单的早饭,出门散散步,然后再回到家,坐在堂屋门口的椅子上,一份一份地读报。

他每年花1000多元订阅报刊杂志,但在老家,报纸并不能及时送到,往往一个星期才送来一次,他不着急,慢慢读。

读国家政策,也读农村经济。何宗辉说,读书看报,是多年来的习惯。吃过午饭,他会跟几个相熟的老人一起,去离家三四百米远的桃源亭玩川牌,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再在村子里散散步,慢慢走回家。

桃源亭是何宗辉2017年筹集资金修建的一处公共休闲场所,花了20多万元,在村里一座废弃古庙的遗址上建起来。亭子旁有一股终年不绝的泉水,小水村得名,正因村里有多股这样的山泉。

小水村有古蔺“小桃源”之称,颇有文化底蕴。讲起村里的历史,何宗辉信手拈来。10年前,他组织出了一本叫《小水文存》的书,书中除了收录当地文化人的诗词,更多是小水村的近现代史。

20年前,何宗辉退休回家,修整了自己的老屋。这栋青瓦土墙房,始建于1947年。何宗辉说,房子是爷爷修的,自己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跟爷爷、奶奶、母亲一起长大。老屋的记忆,是童年的艰辛,以及亲情的温暖。

在泸州市区,何宗辉还有一套房子,但过去20年,他绝大部分时间住在村里。回乡后,他种了多年的地,最近几年才放下锄头。今年春节他在老家度过,然后回泸州待了个把月时间,清明节后,又回到老家。整个夏天,他也将在这里“避暑”。

发挥余热

筹资修路,引导种菜,组织“乡贤”

62岁的王登平最初认识何宗辉,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王登平还在村上做民办教师,何宗辉时任古蔺县委书记。任县委书记的何宗辉,在自家田里试种杂交水稻。

抽穗的时候,王登平回家路过何宗辉的稻田,摘下一根稻穗,边走边数,一共有300多粒稻谷,他又摘了一根普通稻田的稻穗,数下来,只有100多粒。接下来两年,村里的杂交水稻很快推广开来。

王登平的家,在小水村五组,何宗辉在小水村四组,隔着大概两公里。王登平从杂交稻的稻田里,认识了何宗辉,但他当时还没见过这个村里的“能人”。

直到后来何宗辉退休,王登平才算跟他打上了交道。退休回家的何宗辉筹资修路修桥,王登平已是小水村的村干部,成为何宗辉的“项目负责人”。如今,王登平担任小水村纪委书记,另兼村关工委主任、村老年协会会长,是老书记身边的“得力干将”。

刚回老家的时候,何宗辉花了个把月在村里“闲逛”,他发现村里的粮食产量不高,效益微薄,找到症结的何宗辉决定引导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在自留地里,大棚蔬菜种出来了,他请村民前来参观,并介绍种植经验,再自费购买秧苗分发给村民栽种……后来,小水村很多蔬菜直供古蔺县城。

但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水田变成了旱地,旱地变成了荒地。”对于村民来说,种地变得不再重要。何宗辉发现新的问题,村里成为老人孩子占绝大多数的空巢村庄。他把村里的老支书、退休教师、退休公职人员等“乡贤”组织起来,成立了小水村关工委,同时成立老年协会。开展文化活动,组织表演队伍,让村里老人跳上坝坝舞,筹资修建3座爱心桥,一条爱心路,让孩子上学不走泥泞小路。重阳节,举办全村老年活动,表彰孝子贤媳,开学时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

最近几年,村里开始土地流转,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又开始回来种地,一些投资人也开始到村里发展,中药材、有机水稻、脆红李、花椒等产业基地逐渐兴起。何宗辉再次发挥自己的“余热”,赴德阳、重庆江津考察,为村镇干部建言献策,利用自己的资源招商引资,积极推进花椒示范园的建设……

“三大作用”

政治引领、提升组织力、信息桥梁

在村里,熟悉何宗辉的村民都说他“没有架子”,随和、亲切,不管大人小孩,都称他“何大公”。王登平告诉记者,“何大公”的意思,一是他在村里年龄大、辈分高,另一方面,是对他的尊敬。

平时里,何宗辉并不轻易联系村镇干部反映情况。他说,自己只是回乡养老,只是一个老农民,“不能管这管那,不能啥事都去找他们。”这些年来,村里的一些大项目,大事情,往往是村上干部来找他出谋划策,或者通过他对接信息渠道,联系投资捐款。

何彬说,何宗辉时常到与村干部坐到一起,了解村上的情况,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同时很耐心地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他说话和和气气,村干部与他打交道没有任何压力。

在古蔺镇党委政府,跟何宗辉搭档的,是刚刚退休的副镇长饶正林,他跟何宗辉一样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因为年轻一些,很多与镇村的沟通,都是通过他去传递、协调。

在小水村,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已经有着多年的传统。2002年左右,何宗辉就组建村级关工委,把这些“乡贤”组织起来,开展文化活动,协调投资捐款,甚至出面处理一些家庭、邻里纠纷……76岁的杨器先是这群“乡贤”之一,他说如今很多老先生已经去世了,但活动并没有停下来,像王登平这样的“年轻人”又加入了其中。

何宗辉说,自己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工作几十年,也一直在跟农业农村打交道,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感情,已经深埋在心。所以回到老家,他住得习惯,也习惯与村民、村干部打交道。对于“第一书记”这个职务,何宗辉说,这是自己做事的一个平台,但更多的事情,还是靠基层、靠群众、靠社会人士,自己只是一个“参谋”,或者联络员。冉雷波说,何宗辉在当地名望很高,聘老人做“第一书记”,主要发挥三个作用:政治引领、提升组织力、信息桥梁。

担任“要职”

被聘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喜欢读报的何宗辉,比村里人对外面的信息更敏感,他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常常给他传递“可靠消息”,“这个项目有可能适合你们村。”何宗辉记在心里,思考成熟后,便给村镇干部提出建议。

小水村的花椒产业发展,便是这样谋划出来的。为了这个项目落地,何宗辉专门去德阳考察,得知花椒是从重庆江津引种的,他又到江津去考察,同去的包括王登平等村干部。小水村的山地气候,以及土壤特征,在专家论证后,最终使项目得以落地。

小水村党支部书记何彬告诉记者,小水村的花椒种植规模超过500亩,河对岸的光辉村同样超过500亩,两个村的花椒产业发展都得到了何宗辉的指导帮助。除了几个大户种植外,很多村民也加入到产业中来,一些村民积极性不高,他会亲自参与劝说。

何宗辉也隔三差五要去看看花椒地,跟村民了解情况,到地里检查花椒苗的长势。“他工作特别仔细。”在退休教师杨器先的印象里,何宗辉做事雷厉风行,又特别注重细节。

何宗辉常常不厌其烦地给村民讲解“土地流转”“乡村振兴”,如何转变思路,如何找土地要效益。何宗辉说,他看书看报,了解这些政策和信息,就是希望改变村里人的观念。

2018年7月,何宗辉被聘为小水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这是何宗辉退休20年后,第一次担任“要职”。过去多年,他发起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村关工委、老协等,都只是挂了一个“顾问”头衔。

冉雷波告诉记者,何宗辉这个“第一书记”,在泸州是唯一一例,在全川全国也属罕见。这个第一书记,是为了让老书记“名正言顺”地去发挥余热,“他退休回乡做了那么多事情,本身就非常具有典型性。”

新闻透视

泸州:

着力引导老同志积极增添正能量

286名离退休干部到村担任“党建顾问”

泸州市老干局综合科科长张文良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泸州市以“增添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着力引导老同志积极增添正能量。泸州全市286名离退休干部到村担任“党建顾问”。张文良介绍,何宗辉20年来为村里所做的事,为当地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当地人有口皆碑。2005年,他被评为全国关工委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2017年,他被评为泸州市首届“五老七贤”;2018年,他被评为泸州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

红星新闻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赏花游”这台好戏 还需搭建“硬”舞台

古蔺双沙油菜花◎川江都市报记者彭方均摄影报道春暖花开、远离城市、乡土气息……近年来,美丽乡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