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改革开放让他富起来 “四川好人”王友伦40年做好事

泸州日报 2019-02-11 09:08 大字

■本报记者 简放鹏

实习记者 周传兰 实习生 郭荞璐

春节期间,王友伦多次收到或接到残疾人朋友发来的微信、打来的电话,表达对他的感谢。

原来,1月25日,王友伦将四川省委送给他的2000元春节慰问金,购买成大米、食用油等物资,送到泸州圆梦关爱协会,委托该协会转送给20个重度残疾人,希望他们能过一个开心年。

王友伦今年73岁,是古蔺县茅溪镇(原水口镇)马跃村人,现居住在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南苑社区。从1978年开始,他在一边从事个体经营的同时,一边利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开始了他的慈善事业,40年不间断。他先后捐资修路、修学校,资助贫困学生、贫困户等,金额超过120万元。

感恩改革开放好政策

40年不间断,王友伦醉心慈善事业的动力何在?

王友伦1946年出生,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四季他只有一条裤子,无其他裤子更换,脚上穿的是草鞋。他经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还无菜下饭,只能米汤泡饭吃。

1978年改革开放,王友伦希望通过经商改变命运。做什么生意呢?王友伦看准了“烟酒糖”是家家都需要的东西,打算做“烟酒糖”的批发生意。王友伦选择了距离马跃村约七公里的古蔺县石宝场镇,那里场镇大、人气旺。那时,王友伦从泸州城区进货到石宝镇需要两三天才能到达,有时还要从贵州转运。

经营“烟酒糖”批发生意二三十年,王友伦挣了不少钱,这让他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没有王友伦,我早就死了”

有了积蓄后,王友伦开始行善举,捐资修路、修学校,资助贫困学生、贫困户。

马跃村有个泥瓦匠,名叫王友贵,只是王友伦的邻居,曾经患上了肺结核。王友贵找了多个“卖草草药”的游医医治,钱花光了,房子也卖了,还是没医好。时间一久,王友贵瘦得皮包骨头,还时不时吐血。家人感觉医治无望,无奈之下把棺材都准备好了。

王友伦闻讯后,把王友贵送到古蔺县防疫站就医,还支付了车费和一部分医药费。

后来,王友贵病愈了。他非常感谢王友伦:“没有王友伦,我早就死了,我的家庭早就完了。”

茅溪镇有个敬老院,里面住着20多个老人。每年,王友伦都会去看望老人们,除了送上大米、猪肉、煤炭等,还要为老人准备一整套新衣服,从头到脚,包括帽子、袜子等。这个习惯,王友伦至今已坚持了10多年。

由于长期做慈善,王友伦获得省劳模等荣誉。去年12月,王友伦还获得“四川好人”称号。

家人从不理解到支持

王友伦的爱人有残疾,两口子住在8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里,养老金只有两三千元。老两口一个月的消费不算多,加之四个女儿孝顺,不时给他们购买衣服或给予钱财,这让王友伦感觉养老金完全够用了,有能力做慈善。

起初,王友伦的爱人对他做慈善不理解。

王友伦给爱人做思想工作:一是把积蓄过早拿给女儿,是培养“懒汉”,是害了她们;二是“老两口”现在可谓丰衣足食,还不如把多余的钱用在刀口上,帮助有困难的人。思想工作做通了,爱人支持他做慈善了。

在“省吃俭用”做慈善上,王友伦有独到的见解:老年人不要吃太好,吃太好了反而把身体吃坏了。“我谈的省吃俭用不是不吃不用,而是吃合适,不浪费,不饱不饿最养生。”

王友伦的大女儿表示:“爸爸长期做好事,真的很伟大,我们都要支持他。”

新闻推荐

贴心!赤水河大桥工地包车送农民工回家

大家有序排队上车◎川江都市报记者曾刚摄影报道本报讯昨日上午9时,在赤水河特大桥贵州岸建设工地广场上,三辆来自古蔺的大...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