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年轻人”

川江都市报 2018-09-03 10:33 大字

◎张合 廖泳清 胡正银 龙启权 梁晓霞 蒋晓灵 高雁 丁飞 吴佳苓 刘晓孟 王春艳

1998年,在文学写作上展露才华的余芬,从丹桂镇政府调到了古蔺县文化馆。

上班三天后,她接手了一项重要任务——负责《古蔺文艺》的编辑工作。《古蔺文艺》是古蔺唯一的纯文学杂志,在省内小有名气,但是已停办很久了。

编辑部的编辑有四个人,老王45岁,老李51岁,老张55岁,26岁的余芬年龄最小。老王、老李、老张三人都是兼职,只有余芬一人是专职。因此,绝大多数时候,编辑部里就只有余芬一个人上班。一篇稿子从头到尾,初选是她,终审是她,编排是她,校对也是她。对此,有人笑说这是“一个人的编辑部”。

编辑是个苦差事。《古蔺文艺》是季刊,每季度出版一次,看起来简单,其实工作量很大。余芬经常忙得昏天黑地,“5+2”、“白+黑”,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办公室成了她的“家”,家也成为了“办公室”。有一次,为了赶紧出一期纪念重大事件的专刊,余芬在编辑部整整呆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刚走出编辑部大门,眼前一黑,就摔倒在台阶上。

最麻烦的莫过于到泸州编印《古蔺文艺》。20多年前,古蔺没有像样的印刷厂,只能到泸州城区印刷。当时,古蔺到泸州的交通很不方便,全是大客车,由于路况不好,一次要坐4个多小时。运气不好,遇到山体塌方、交通事故等,一堵车就是大半天。有一次去泸州,余芬坐了一天一夜的车。

为了节约经费,余芬到泸州后,住的全是小旅馆,有的甚至不能洗澡。夏天更惨,旅馆的小房间热得像个蒸笼,一把电风扇摇得吱嘎响,根本不管用。蚊子太多,四处乱飞,点上两盘蚊香,依然不管用。余芬呆在屋里,就算是不动,过不了多久,也是一身汗。

每次印刷厂的样书出来,余芬一个人就在旅馆的小房间里,一篇一篇、一页一页、逐字逐句的校对。渴了,喝点开水;饿了,吃点面包。白天没校对完,晚上继续,一晚熬下来,脸色腊黄,满眼血丝。这样的状况,她一年会有四次,一次就是好几天。

有人说,《古蔺文艺》是余芬的“宝”,她太喜欢了。余芬担任《古蔺文艺》编辑有11年,一个人干了现在至少三个人的活儿。这些日子里,她坚持一条原则:只认文章不认人。所以,有人说,跟余编辑交朋友容易,让她发表文章难。正因如此,《古蔺文艺》推出了大批具有浓郁乌蒙山地域特色的乡土作品。

在离开《古蔺文艺》之前,余芬对此前编辑的文章按年度进行了合订,一共有11本,如今还保存在《古蔺文艺》编辑部的档案室里。

新闻推荐

两地警方联手擒获在逃“老赖”

本报讯(古公宣)8月5日,古蔺警方在攀枝花警方的大力支持下,将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网上在逃人员任吉抓获归案。...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