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林芝到四川泸州,从当年的交通闭塞、联系中断,到如今的重逢 失散54年 藏族姐妹在酒城团聚 “还有100多个亲人生活在西藏,我们是一个汉藏融合的大家庭”
白发苍苍的姐妹俩久别重逢
妹妹”,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李芝玉刚喊出声,妹妹桑穷已经一头扎进她的怀里。白发苍苍的姐妹俩,久久相拥,喜极而泣。
这是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拥抱。从西藏林芝到四川泸州,从当初的交通闭塞、联系中断,到如今的重逢,藏族老人李芝玉(藏族名巴吉)终于在酒城的家中迎来了从西藏远道而来的至亲。
相聚:时隔54年的团圆
“要到了吗?”7月30日上午11时,换上久违的藏族传统服饰,76岁的李芝玉不断问着家人,坐立不安地等待着。儿女、孙子孙女、外孙、曾孙悉数到场,期盼着这场等待太久的重逢。
终于,载着亲人的大巴车停在了李芝玉家小区门口,从车上颤巍巍走下来的正是小妹妹桑穷,姐妹俩久久相拥不愿分开。随后,妹夫、侄儿侄女等共11人陆续下车与李芝玉相聚,并为她披上了洁白的哈达。
“54年啊,我走的时候,小妹妹桑穷还没有出生,现在她都老了。”头发雪白的李芝玉,不停地抚摸着妹妹的白发,帮妹妹擦拭着眼泪……
“21岁时跟着他到泸州来,就再也没回去过。”李芝玉的口音中夹杂着古蔺话与藏语,激动的泪水流淌在布满皱纹的脸上。
从1964年跟随丈夫周启明来到泸州市古蔺县金星乡黑竹林大队生活,李芝玉与家人便断了联系。“那时候的交流只能靠写信,但我的父母都是牧民,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我也认字不多,不太会写信,后来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跟随丈夫务农一年多以后,1965年5月,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李芝玉与周启明被分配到古蔺县石屏磺厂工作直至退休。
李芝玉与周启明育有4个子女。现在,老两口生活在小儿子周宏林(藏族名旦增多吉)位于龙马潭区南光路的家中,儿孙绕膝,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寻亲:誓要为老人圆梦
“家乡,一直是母亲心里的牵挂;亲人,失联后一直是母亲的心病。我从小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完成母亲的心愿,找到她的亲人。”1994年,周宏林曾陪着母亲李芝玉登上去西藏的客车。但车刚到隆昌,母亲就开始晕车,后来到资阳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得无功而返。“后来,我也曾独自前往西藏林芝县,但寻亲一事毫无头绪,只得带着遗憾回到泸州。”周宏林说。
“20多年来,我一直没放弃过帮母亲寻亲,一次次把相关的信息及母亲对家乡的一些描述,讲给认识的藏族朋友听,请他们回去之后帮忙打听。然而命运弄人,每次传来的消息都是没有找到……”
今年初,周宏林和爱人李燕再次将母亲口述的一些记录及信息整理收集好,直接到西藏那曲寻找母亲的家乡和亲人。
7月初,周宏林再次出发,几经周折、多日奔波,最终找到了母亲的家乡比如县达塘乡喇嘛隆村,并找到了母亲的亲人。“我太激动了,原来我们还有100多个亲人生活在西藏,我们是一个汉藏融合的大家庭!”周宏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收获:还原母亲当年的经历
周宏林到西藏寻亲的另一个收获,是还原了母亲当年的经历。
原来,母亲李芝玉是当年从林芝选派到位于陕西省咸阳的“西藏公学”(现西藏民族大学)第一批学习汉语文化的学员。在陕西学习一年多后,因急需藏语翻译,李芝玉未完成学业便回到西藏嘉黎县做翻译、带路等工作。在工作中,与当时是军人的周启明相识相爱并成婚。周启明退役后,两人便一起来到泸州古蔺生活。
“为了爱情,母亲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泸州,饮食生活不习惯,与家乡亲人也断了联系。但她从平凡简单的事做起,把我们养大,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父母的执着相守,也让我们体会到婚姻的不易与坚持。”周宏林说。
亲情:年轻一代再不会断了联系
从西藏远道而来的亲友欢聚在家中,穿上传统的藏族服饰,捧上酥油茶,这一切都是李芝玉曾经熟悉的方式……不过,李芝玉如今已不太能听懂家乡话,需要由小妹妹桑穷的孙女达瓦桑姆担任翻译。20岁的达瓦桑姆正在湖北读书,讲着较为标准的普通话,不时将奶奶桑穷的话翻译给李芝玉听。
“奶奶患有疾病,这次她坚持一定要来见姐姐,一路上都非常辛苦。见到了亲人,一切都值得了。”达瓦桑姆感叹道。
虽然相隔遥远,但达瓦桑姆这样的年轻一代早已用自己的方式联系着泸州的亲人,“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把亲戚们都拉到群里,随时可以联系。”达瓦桑姆说,西藏的亲友们正在加紧学习汉语,再也不会与泸州的亲人断了联系。而周宏林也在鼓励自己的两个女儿学习藏族文化。
新闻推荐
上半年全市新增注册商标2227件 比去年同期增长77.45%
本报讯(记者李瑞莉)记者7月30日从市工商局获悉,上半年泸州市商标战略稳步推进,全市新增注册商标2227件,比去年同期增长77.45%...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