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嘶苗族乡办好“农民夜校” 培育新型农民 架起致富桥梁

泸州日报 2017-11-15 11:50 大字

■易先明 杨仲兰

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农民夜校”成立以来,就开启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教学之路。为了把“农民夜校”办好、办活,马嘶苗族乡采取“四个结合”方式(即:上级任务要求与群众需求相结合、思想引领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抓基础与创品牌相结合、立足现实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把“农民夜校”打造成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致富技能、传播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钱袋子”夜校,解决群众致富难问题,为群众致富铺路。

日前,马嘶苗族乡的村民熊强从农民夜校教室出来,意犹未尽地和授课老师、致富带头人梁维仲讨论起当天的上课内容,“今天的课程解决了我多年来种茶、制茶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了解了更多销售渠道……”

马嘶苗族乡农民夜校结合本地产业,选聘专家、邀请本地土秀才、致富带头人,强化师资力量,“点单式”的将夜校教学内容与群众的“钱口袋”和关心的问题挂钩,量身制作教学课程,着力解决群众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地制宜为群众规划致富产业。

“心连心”夜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面对面回答群众问题,化解群众心结,为群众的思想引航。

“今天夜校要讲医保政策,我们快点吃了晚饭去听哦。”村民高庆槐边吃饭边和邻居们谈上课的事。

马嘶苗族乡依托群众例会平台,紧贴脱贫攻坚工作,以月例会的形式开办“心连心”夜校班。由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员、学校、医院、信用社、驻村农技员等人员组成心连心宣讲团,进村、进组与群众面对面谈心,给群众讲政策、谈感情、促发展。

同心村老党员黄登贵说:“现在在夜校上课,不懂的还可当面咨询,宣讲团当面解答,比以前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好多了,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多媒体”夜校,政策、科技送到家,实现群众生产学习两不误。

马嘶苗族乡农民夜校针对外出群众较多,农户居住散、远的情况,开通了“印象马嘶”农民夜校微信公众平台,同时通过村村响广播、村级群众微信群、QQ群等形式,随时保持与群众的全程联络,做到生产、学习两不误,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

马嘶苗族乡农民夜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提高“农民夜校”对群众的吸引力,增加群众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求群众来上课”变为“群众要求来上课”,最大化发挥夜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

目前,马嘶苗族乡“农民夜校”已授课120课时,参加学习的群众累计达2000余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26人,培养政策明白人600余人,成立专业合作社4个,带动16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增收、稳定脱贫,通过“农民夜校”阵地,把广大农民群众培育为懂政策、知感恩、会技术、守法规、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为全乡决胜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用行动践行代表承诺 ——记古蔺县皇华镇第七届人大代表陈翔飞

今年31岁的陈翔飞是古蔺县皇华镇石鹅村村主任。自“脱贫攻坚——万名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开展以来,他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积极投身扶贫攻坚活动,为镇、村脱贫攻坚作出贡献,深受贫困户的欢迎。从小...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