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河村:扶贫基地成就残疾人“小康梦”
本报记者海秀芳
隆冬时节的西和,正午也非常寒冷。此刻,董河村村民卢收银正在家中,围着火炉,喝着茶,惬意地享受着午休时光。
“合作社里的工作完成了,工资到账了,因为干得好还给我发了额外奖金。”卢收银边喝茶边说。
听完卢收银的话,坐在一旁的董河村支部书记苏文斌说:“我们这个合作社,它不仅是个合作社还是个残疾人就业基地。”
合作社全称西和县董河村海洲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6月,创办人是董河村村民董升学。
在合作社,当被问到创办合作社的初衷时,年过花甲却依然精神抖擞的董升学说:“一个家庭过上好日子算不上小康,全村人脱贫那才是真正的小康。我创办这个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带着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朝着这个目标,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一直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互联网+贫困户”的运营模式,流转土地种植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等中药材以及桃树、杏树等,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2457亩。此外,合作社还组建扶贫车间,安置有劳动能力的20名残疾人和34名贫困户共54人就业务工。
“我今年66岁,家里只有我和老伴,身体又是残疾。合作社成立后,就在这里干活,一年能挣1万多元,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在合作社务工4年多的王绒姐感激地说。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务工支出32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平均年增收4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也成为西和县规模最大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为董河村及周边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都是乡里乡亲,谁都会有难过的时候,能帮一点是一点。”董升学说。
去年,董升学又流转1000余亩土地,用于发展中药材、经济林等产业。“未来3年,我们要把桃树、杏树产业发展到6000亩,并成立更大规模的桃仁、杏仁深加工车间,到时,合作社将吸纳120名残疾人常年在基地务工,让他们持续增收致富。”谈起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的发展远景,董升学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晓旭“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得到...
西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