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才能重新出发

甘肃日报 2020-12-11 01:42 大字

崔亚明

初冬的寒气越来越浓,越来越厚。

流经陇南市西和县卢河镇董河村的后梁河水越发清寒。河里的那几只鹅依然舍不得上岸,簇在一起拨弄着清凌凌的水波,看到村民不时嘎嘎地叫几声。

董河村的变化,全都映照在这清凌凌的后梁河水波中。

不到两年时间,我曾三次来到董河村。

去年6月,第一次到董河村,亲眼目睹一位推着自行车的村民,因过往车辆司机劝他过马路时紧走几步注意安全,他就高声粗气地吵闹起来。

“这不算啥,搁在前几年他会撂下自行车打人。”司机平淡地说道,语气中隐藏着见怪不怪的情绪。

董河村民风彪悍。同样远近闻名的还有“四多三乱”:贫困户多、矛盾纠纷多、群众上访多、地上垃圾多;人心乱、管理乱、秩序乱。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村“两委”班子的涣散无力。特别是常年选不出村民认可的村干部,干群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

董河村到底怎么办?上级党委政府着急,董河村村民自个儿也着急。

在村内选不出合适的“领头雁”,那就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在全镇乃至全县推选合适人选到董河村任村支部书记。

观念一变天地宽。选举村干部的方式变了,推选出来的干部工作方式也有了新变化。村干部用心用情,慢慢打开了群众的心扉,缝合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裂痕,化解了群众心中的怨气,得到了群众的理解。

今年6月间,再次来到董河村。曾常年上访的李老汉拉着我的手说:“那时候任性使气,说是要争一口气,其实就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赌气耍狠。”

“一念之差,天上地下。”李老汉变了,不再上访,种起了花椒、谋起了致富;整个董河村也开始变了,曾经守在村子里不愿出门的村民主动走出去,到沿海城市边打工边学习。

眼界开阔了,思路也活泛了。

今年11月,我第三次来到董河村,村里有一半的村民家中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楼。大伙儿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帮忙的也是村里的乡亲。而且,村里的小楼建起来了,工程建筑的产业链也随之形成,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质的变化。

曾经是后进村的董河村变了,和其他村庄一道成功摆脱了绝对贫困。清凌凌的后梁河见证着董河村的变化,也记录了董河村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从守旧到创新,从贫困到富裕,只有从“心”出发,才能重新出发。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变革,变革决定发展。董河村的变化,正是得益于观念的转变,思路的变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而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民观念的现代化。在乡村建设中,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观念,真正让农民树立起现代意识,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在真抓实干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作者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本栏目欢迎省内各媒体记者、编辑来稿,邮件主题请注明“记者随笔”。邮箱:gsrbplb@126.com。

新闻推荐

李小强: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本报记者陈晓旭“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得到...

西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