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整治让村庄提升了“颜值”,让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留乡创业 留守村里的“环境革命”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7-10 02:11 大字

“今年不出去了,就借助消费扶贫和电商平台,在家门口卖货。”在王山村的温棚里,王虽社一边忙碌一边说。从年年外出,到如今回乡创业,农民工王虽社的转变不仅有今年疫情的影响,更因为这个留守村里正在发生的一场“环境革命”。

王山村坐落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大桥镇。一进村,只见青山绿水映入眼帘、鸟语花香扑面而来,一栋栋新建的别墅式二层楼拔地而起,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整洁、优美、和谐的美丽宜居乡村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但在两年前,这里却一片衰败。由于山大沟深,交通极不便利,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一老一小”守着破旧院落,成为令人揪心的留守村。

改变,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驻王山村第一书记、帮扶队长雷俊入村开始。在他的带领下,危旧房屋进行拆除,家家户户盖新房,依山而建,顺势而为,并对房前屋后的废旧杂物进行集中清理,以院落为单位开展整治,把拆迁下来的废旧建筑材料“变废为宝”,合理使用——将枯木用作篱笆栅栏,用石头和废旧瓦片堆砌建筑立面,对房屋周边的菜地、林地精心规划和设计,构筑出农趣盎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

“以前遇到刮风下雨天,总怕房屋会倒塌。在雷书记的带领下,危房拆除了,我们住进了新房,享受上了党的好政策,过上了好日子……”村民马慧娟激动地说。

回想起来,危房拆除住进新房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80岁的王翠娥,曾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房屋为土木结构,年久失修、残损破旧,部分房屋已出现倾斜和瓦面坍塌,经过评定,成为了危房,可王翠娥老人一直不愿搬出去。虽然儿子修有新房,也多次劝他母亲和他们一起住,但老人就是不搬。

雷俊在摸底中发现后,通过多次登门,几经劝说,老人终于同意搬进新房和儿子一起居住。2019年10月15日下午,是老人搬离危房的日子。但是,当天却下起了大雨,雷俊立马组织人员、设备冒雨将该危房拆除。雷俊说,驻村帮扶,做到真心、真情、真干,不愁干群不同心。

目前,王山村已治理危旧房30间,拆除面积500多平方米。雷俊坚持拆治结合,对拆危、拆旧腾挪出来的土地,按照宜建则建、宜绿植绿、宜耕还耕的原则,集约高效利用,打造小花园、小景观、小菜园,同时,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脏乱差等问题。

经过房屋环境整治后,破旧民房院落焕然一新。王虽社说:“以前我家的房子是父辈留下的泥瓦房,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帮扶队处处为我们着想、办实事,给予我们许多帮助,我家才能盖起别墅式的二层楼,政府为我们村建设了供水系统,让我们告别了肩挑饮水的日子,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小空间展示大文明”。雷俊还把“厕所革命”作为王山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改变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带动了文明素质的提升,让老百姓生活更健康,也让村庄提升了“颜值”。

一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让“脏乱差”村容村貌“蝶变”到“洁绿美”,广大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

如今,站在坡顶向王山村望去,花团锦簇、绿色盈目、蜂飞蝶舞,好一片田园景色。村民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笑容可掬。他们把照片传给外地的朋友,传递“留得住乡愁,记得住历史,看得见未来”的山乡新貌,晒的是满满的幸福。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滞留在村。雷俊就依托国网甘肃电力公司劳模创新联盟的科技优势,以自主研发的多用途烘干装置、智能大棚为核心,发展黄金木耳、金丝皇菊、早油椒、超级美人椒种植及深加工,同时利用当地地处高山温湿度适宜、空气纯净、水源甘冽的特殊优势,发展“走地鸡”和“山坡羊”养殖,形成了“双金+双椒+双养”的王山村产业发展模式,结合消费扶贫和电商平台,做到了产供销一条龙,使留守的农民工收入得到了保障。

农民工王玉良“留家”后,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天都要将村里的道路打扫一遍,定期给村民活动广场上种植的树木浇水施肥。他说,虽然不能出门务工,但可以多陪陪父母和孩子,一面享受天伦之乐,一面为家里装修房屋,同时继续“环境革命”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将来要把王山村打造成为旅游示范村。

新闻推荐

西和县:开展脱贫攻坚大核查大整治行动

西和讯(通讯员吕宏)5月1日开始,西和县组织全县工作力量集中开展脱贫攻坚大核查大整治行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放弃假期,进村入户...

西和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