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峪镇“落凤村” 地名由来
□袁智慧
落凤村,位于西和县洛峪镇东北部,与洛峪河不在一个小流域,地处漾水河上游。该村与本镇闫山村、店沟村及十里镇小麦村乡邻接。村内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人口在两千以上。
追溯其村名称,一为“落凤”,而民间口耳相传又称为“烂泥滩”。究其地名意义,“落凤”,望文生义,应该就是凤凰降落的地方。至于“烂泥滩”,意思也很明显,不需再解释,因为,土层厚,水分多,容易形成“泥滩”,故名。这里重点要探究的是“落凤”之名。为此,我专门专访当地村民及相关人员,了解到一些情况。第一,该村下游村口有个小地方名叫“石鸡坝”,据说此地原有崖石,形状像鸡,后来,村民修路、炸石,炸掉了石鸡形状的崖石,现在,只留下了“石鸡坝”的地名。这“石鸡”是否与“凤凰”有关,或许就指凤凰。第二,该村东北侧有一道突起的山梁,形状像一只大鸟俯冲落地的样子。村民们解释说,这只大鸟像凤凰,降落在这里,而且“凤凰”的头朝向村子里,因此,有人就把该村称为“落凤”。除此之外,也有人从风水地理角度,解释该地为凤凰穴,或编造一些传说故事等,不再列举。这就是“落凤”地名的基本由来。
至于“落凤”地名从什么时候开始,目前还难以说清。查阅地方志书可知,早在清朝初期,就有这个地名,遗憾的是当时把这个地名写别了。乾隆版任尚蕙编的《西和县志》卷一记载,在“南乡”有个“乐丰滩”“离城三十里”,而且周围还有“任家沟”“王家庄”“柏树坝”等村庄。若与今天的地理实际相联系,这个“乐丰滩”应该就是今天的“落凤”村。其余的如任家沟,今天还叫“任家沟”;“王家庄”应该就是今天的“闫家山”,该村村民多王姓;“柏树村”,今天仍然叫“柏树村”,民间俗称“柏树坝”。
再查民国十年王访卿编《西和县志》,卷三介绍“横水”时记述:“横水,即东河,源出县治之南三十里横岭山,故名。其水至姚家河,与剡家河水会。”此处又加注说:“其水(指剡家河)发源落凤滩,经小麦里,至姚家河。”这些记述完全符合实地情况。由此可以知道,从清代到民国前期,“落凤”村名还称为“落凤滩”。这个“落凤滩”正好就是清朝初期乾隆版《西和县志》中所载的“乐丰滩”,各方面情况完全吻合,“乐丰”与“落凤”同音。由此还可推断,清朝初期,用“乐丰”同音字记录这个地名,说明此地“落凤”之名更早,此时只有口耳相传的读音,文字记录难以准确。
综合“落凤滩”和“烂泥滩”两个名称,再结合现在该地的实际地形,可以这样认为:该地是一个土层厚,雨水多,一到雨季容易形成“泥滩”的地方,或许传说中哪一天有一只大鸟从高空俯冲下来,陷入泥滩,不能自拔,就永远落在了这里。一般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龙凤不离,有龙便有凤,有凤便有龙,表现在地名故事(传说)中也是如此。今落凤村山后,正好有一座山,名为“画龙山”,民间还流传着一些传说故事,此处不再叙述。
到民国后期,不知什么原因,“落凤村”,又叫“滥泥滩”。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朱绣梓编的《西和县志》卷一舆地志中记载:“洛峪乡”第二保,管辖村庄有“庄窠里、任家沟、闫家山、滥泥滩”。民间口耳相传的事情,一般时间跨度不会太大。现在民间仍然有人称“落凤”村名为“烂泥滩”,一定是延续了民国后期的名称。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设立过“小店乡”,即今天十里镇小麦村和洛峪镇店沟村,“落凤村”紧邻“店沟村”,应该属“小店乡”。1955年撤销“小店乡”,店沟、落凤属花园乡。小麦村归十里乡。1965年撤销花园人民公社,原花园乡和花园公社所属村庄改属洛峪人民公社管辖。1968年落凤、店沟、庄窠三村合并为落凤大队,接着,又将“落凤大队”改为“东风大队”。1971年恢复为“落凤大队”,1977年,落凤大队分解为落凤、店沟、庄窠三个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直至现在。其中,2004年洛峪乡改为洛峪镇,落凤村属洛峪镇管辖至今。
新闻推荐
情牵陇南 支医西和 市北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李慧医生圆满完成甘肃陇南医疗帮扶任务
市北区人民医院选派富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妇产科主治医师李慧,在脱贫攻坚决胜时期远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参加青岛市对...
西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