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静 书法创作中节奏无处不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人物简介
王小静,号丽水堂,甘肃省西和县人,大学学历,中国人大艺术学院书法高研班结业,中国传媒大学胡抗美书法博士课题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在线重点推介书法家,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甘肃省妇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陇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甘肃省书法院院聘书法家,北京民族大学特聘教授,陇南师专客座教授。
书法作品曾入展首届王羲之书法奖、首届西部书法展、国际女性书法展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展。并在北京国家画院、甘肃省艺术馆等多地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其书法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机构收藏。先后出版了《话说仇池》、《王小静书法作品集》和《当代名家风范——王小静卷》等。
王小静出生于伏羲生地、秦人故里——甘肃陇南西和县。她从小在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从描红涂鸭开始,就对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强烈兴趣。步出校门,随着工作的调迁,从县到市,她多年从事地方文化工作,一直活跃在文化战线。
学书30多年,她经历了和许多书法家一样的历程——自我摸索、遍临诸帖、遍访名师、逐渐确定专攻方向这样一个长期磨合、不断攀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对于一位书法家的成长而言,是一种必需的修炼和打磨。
王小静身上具有一种义无反顾、存心进取的力量,她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书法状态。自2012年始,她投身于当代中国书法的前沿阵地,跟随当代草书大家胡抗美先生,先后在中国人大和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书法。在这几年的学习中,她视野大开,对书法的传承渊源、书法的艺术性、书法的本体性、书法的章法构成有了全面的认知和自我思考。
“书法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它的创作工具最为简单,一支笔、一砚墨、一张白纸,表现的形式也仅仅是黑白两种世界,表现的手段只有线条而已。”王小静告诉记者:“然而,书法唯其简单又是最复杂的。一幅经典的书法作品,它既要蕴含形而上的精神、气韵、人文等层面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必须展示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等基本技法。节奏属于书法的技法部分,书法所拥有的复杂元素中,节奏在线条和章法的创作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她说:“节奏一词来源于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礼记·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节是音乐中休止的意思,奏是音乐进行的意思,‘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就是说,节奏和精彩的文辞一样,都是用来装饰美化音乐的元素。”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节奏概念也做过这样的表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由此看出,节奏就是音乐进行中或行或止的表现。”王小静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古体诗词的平仄是诗词的节奏,舞蹈是有形的音乐,其表现形式直接取决于音乐旋律的风格和节奏,另外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创作中,都会展示出各自的节奏韵律。假若从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道法自然’出发,节奏这个艺术概念还隐藏于大自然的所有存在,如一簇簇千姿百态的云、一阵阵忽紧忽慢的风、一条条波涛起伏的江河、一道道变幻莫测的闪电以及四季轮回、昼夜交替等等自然现象中,只要你用心感受,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节奏。”
的确,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假如缺少了格物致知、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甘于寂寞、漠视名利的境界,缺乏无怨无悔视书法如宗教般的虔诚,缺乏自觉的书外功的积累,就只能停留在写字阶段。而王小静学书的经历恰恰证明了这诸种境界的存在。
“书法创作中节奏无处不在。”她表示,点画、线条、结体、章法、墨色等等的表现中,书写者心律的收缩、胳膊肌肉的韧性特点以及已经形成的每个人惯性的动作,以及对创作内容的理解,毛笔的大小、软硬,纸张的生熟程度,墨的浓淡都是决定节奏的因素。
节奏,具体的体现是毛笔运行的快慢。另外,单字大小奇正的变化、线条粗细的变化、行距字距之间的变化、墨色浓淡的变化等等都是节奏具象的体现。“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中的“疏”、“密”就是章法中节奏的展示,“密”处节奏加快,空间紧缩,“疏”处云淡风轻,舒缓从容。“疏”“密”互相矛盾又互相陪衬,调解、丰富和刺激审美者的视觉,成为评价一副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构成。
“比如王献之一笔书和‘疯张颠素’的狂草,纵然左右纵横、上下连绵紧扣、一以贯之、势不可挡,但总会留出让人驻足、喘气、呼吸的空间,就像音乐里的休止符,反而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随着交谈的深入,王小静分享着她数十年在书法艺术中积累的感受。
“点画的节奏体现在笔画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过程中,章法的节奏体现在轻重、强弱、疏密、大小、枯湿、浓淡、倚正等等构成的对比中。”她说:“古代书法理论中讲书法节奏的论述较少,但诸多形象的描述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屋漏痕’、‘锥画沙’、‘乱石铺路’、‘奔雷坠石’、‘鸿飞兽骇’、‘犹众星之列河汉’等,让我们能想象和感受到意象中展示的力度感与速度感,这些意象都是对节奏感最为生动的描述。”
王小静学习书法是从唐楷入手,后以行草为主攻书体,遍临古今名帖经典,从晋人取韵,从唐人取法,从宋人取意,从明清及今人取势,寐思苦悟,融汇贯通,逐步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意境高迈、神采飞扬、法度严谨、恣肆浪漫的书艺风貌。
“不同的节奏感导致不同的韵律感,不同的韵律感带给我们不同的心里刺激,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形成不同的审美感受。”王小静告诉记者:“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学者,面对经济社会风驰电掣般的发展速度,面对绚烂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对应接不暇的感官刺激,以及书法不同于以往的展示方式,则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书法创作中的节奏,‘节奏’成为当前书法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热词。”
在平日里的创作中,她用笔遒劲明快,点线蕴籍峻朗,结体舒展大方,传统中有新意,专攻中有博取,秀润中有刚健,法度中有情趣,静态中有灵动,含蓄中有豪气,给人以较大的视觉欣赏空间和强大的艺术冲击力。
王小静说:“当下大草书法的代表性人物胡抗美先生,就对草书章法中的节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节奏是书法艺术的灵魂》研究文章。他认为‘节、奏与曲、直一样,是互相对举的概念,即通过对对立双方的合理调配来反映出理、对应于情’,他还认为‘在人们施展开的一点一线、一提一按都与内在的生命律动相连,他们就是生命本身的节奏’,‘书法不仅是徒手书写的时间运动形式,同时也是一个视觉的构型空间的形成,同样是建立在阴阳互生的节奏变化关系之上’。胡抗美先生的论述,让节奏这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以体会和触摸的东西。”
“节奏在草书中体现最强,在篆书中体现最弱。”她肯定地说:“书法中不同书体的用笔有不同的笔画韵律,不同书体的创作特点有不同的节奏感,不同书家对节奏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同一书家在不同的境遇和书写内容面前,也有不同的构思和节奏变化。”
王羲之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在这件草书作品里,笔法方面既有篆隶笔法,也有楷书笔法,在字的造型方面,草行楷混杂,虽为草书作品但楷体字并不鲜见。这些楷体和个别篆隶笔法的运用,在其优雅、流畅的节奏中,犹如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直接丰富了作品的韵律和节奏,使作品变得跌宕起伏、变幻莫测。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它所体现的艺术性是另外一种风格。”王小静认为:“它的节奏是平缓的,就像抒情轻音乐,没有用笔上的强烈对比,也没有章法上的纵横夸张;没有线条上的剑拔弩张,也没有结构上的过分俯仰。有的只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和娴熟笔法的自然流露,笔笔精到,自然天成,起收藏露常常既在情理之中,又似出意料之外,结体上仅仅是微妙的挪腾揖让,顾盼呼应。它丰富而不失清雅、多变而不失和谐,彬彬有礼,婉转奇妙。它的韵律和节奏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过犹不及、上善若水,从而成为了古今评价书法艺术的最高标尺。”
历史上的各位书法大家,都有自己的用笔习惯以及因为习惯而形成的节奏特征,唯此,才使中华书法大观园异彩纷呈。颜真卿的书风敦厚严正、挺拔雄阔,成为大唐气象的代表,其书写的节奏感没有大的起伏,但力透纸背的笔法及通篇厚重、立体的熔铸感,让人感受到了《黄河大合唱》一般凝重的旋律。
苏东坡的笔墨藏巧于拙、率真浑朴,尽显文人风流,其书法的节奏亦较平缓,视觉冲击更多来自于个别笔画线条的夸张。这些夸张就像深夜里的一声呐喊,男声合唱中的一声花腔高音,使他稍显压抑和单调的结体与章法,有了爽劲痛快的感觉。
董其昌的笔法俊雅瑰丽、韵致天成,由于其擅长淡墨书写,使他本来秀雅的书貌,又增添了春风拂柳或月下赏梅的婉约美感;王铎的章法大开大合、神奇莫测,极具视觉冲击力,其书法散发出来的跌宕劲健与凝重俊逸,似武坛高手的拳脚棍棒,节奏迷乱,旋律激越,令人激动。
“没有节奏意识的书法家应该惊醒,说明线条的变化是单一的,提按是不丰富的。”王小静诚恳地说:“纵然是书写小楷,毫厘之间,高手的书写也是跳跃的,空间布局也是很明显的。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音乐节律的恰当运用会在章法上提升书法品味,打开书法家创作的思路,帮助书法家在找寻自我风格的路上,看到自己想要的风景。”
诚然,作品是作者的一面镜子。回头再端详王小静的书法,便会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取得一定成就的书家,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远大的人生追求。身为职业女性,既要相夫教子,又要恪尽职守,既要克服女性先天弱势,又要接受事业上的各方挑战,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
在这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显现的更有隐含的重压之下,眼前见到的王小静一直是乐观自信,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现代女性形象。也唯其丰富,才成就了王小静,使王小静的书法看起来不那么浅薄,不那么直白,更加耐人寻味。
新闻推荐
西和讯(通讯员余军刘志奎)近日,中华爱心基金会在西和县汉源初中举行爱心圆梦工程情系西和县捐赠仪式,向西和县贫困家庭捐赠助...
西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