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乞巧”焕发新光彩 西和县“弘扬传统文化 决胜脱贫攻坚”(上)
乞巧文化产品刺绣保健枕。本报记者曹志政摄
本报记者石军鹏
通讯员蒲宁
8月1日恰逢农历七月初一,当晚7时30分,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将在西和县伏羲文化广场开启大幕。这是西和县一年中举办的最为盛大的节日,届时,13项重大活动将次第举办,精彩可期。
乞巧民俗最早起源于秦人遗风,已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演变。西和县副县长任静介绍,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七个固有程式。参加者多为待字闺中的年轻姑娘,她们以虔诚的信仰、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祈愿自己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西和地处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交汇地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西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国荣说,相比其它地方,西和乞巧参与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持续时间之长、程式之严谨、气氛之热烈、想象之奇妙,在全国绝无仅有,是最具传奇性和代表性的,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民间乞巧的“活化石”。
西和乞巧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12月,因独具魅力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陇南文化遗存中的一大瑰宝,乞巧文化是西和县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多年来,西和县在特色文化大县建设,扩大对外吸引力和知名度、增强软实力和正能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力打造乞巧文化品牌。县上先后编制了《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和乞巧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带工作方案》《关于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方案》等,依托各级各类阵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乞巧文化内涵挖掘和品牌建设。
至目前,西和县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乞巧女儿节,乞巧女儿节由曾经的乡村文化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声誉越来越响。今年,中国民协把“我们的节日·乞巧”系列活动的主场设在了西和。这一决定,让西和上下备受鼓舞,办好节会的劲头更足。
石堡镇包集村是西和赫赫有名的“民俗文化村”,在这里,乞巧文化、戏曲文化和三国文化交融激荡,活力四射。包集村是乞巧女儿节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的重要承办地之一,去年央视新闻频道连线直播了这里的一系列活动,包集村声名远播。村支书杨祥生介绍,今年村里以女孩为主、中老年人为辅,共组织200多人组建了乞巧程式、山歌演唱、戏曲表演三支队伍,决心以更加昂扬的风貌、更加精彩的表演,向外界充分展示乞巧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节会成功举办增光添彩。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届届节会举办过程中,西和县植根于文化、繁盛于创意,坚持通过生产性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生命力,实现了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富民强县齐头并进。任静说,西和发挥乞巧文化产品优势,通过鼓励民间投资,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加大文旅产品研发、生产、包装和营销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特色、档次、规模和效益。至今,已策划研发了“乞巧坊”十大系列200多个产品,涉及西和麻纸、刺绣保健枕、女性手包、绣花鞋垫、麻鞋、草编、柳编、剪纸、仇池石等。(转6版)
新闻推荐
天水市一院神经外科取得技术新突破 独立完成一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本报讯【通讯员胥文德】近日,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独立完成一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该手术的成功...
西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