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背上行囊到山区

青岛早报 2019-02-23 06:47 大字

早报2月22日讯 从社区医疗卫生一线选拔出的全科医生胡伟和高述脉,近日背上行囊与家人告别,再次启程分别赶往甘肃陇南和贵州安顺,为当地居民带去医疗帮扶支援。去年10月,市北区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选拔了6名技术过硬的全科医生,到甘肃、贵州等地支医帮扶,把先进的社区医疗管理经验、医疗技术和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带到当地。

担风险抢救危重患者

“回来这几天,我心里总惦记着陇南西和县医院住院的那些患者。”55岁的副主任医师胡伟告诉记者,去年她是以妇产医疗专家的身份,从辽源路卫生服务中心去的甘肃陇南西和县支医。“第一次长时间出这么远的门,因为那边的生活条件不如我们这里,一开始家人还有些担心我。刚去没几天,就遇到一个大难题,现在想想幸亏当机立断,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胡伟说。去年10月到西和县人民医院支医的第4天,医院就接诊了一名大出血患者。胡伟检查确诊是宫内出血导致的重度贫血,必须立即手术。这在青岛街道级的卫生服务中心只是一个小手术,但手术前胡伟得知,因为地处偏远山区,西和县人民医院居然没有血源。这就意味着,如果在本院进行手术,手术中患者大出血,将会有巨大的风险。当地医院建议将患者转往邻近的天水市兰州市的大医院。 “虽然天水市、兰州市相邻较近,但单程也需要3个多小时的车程,患者恐怕等不了那么久。 ”从医31年的胡伟说,患者可能是滋养液细胞肿瘤问题,情况非常危急,因此坚决建议立即进行手术。胡伟心里很清楚,这个建议只要提出来,原本由病人承担的风险,瞬间就转到了自己身上。医院听从了她的建议,手术很顺利,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3个月新建两个待产室

“西和县的医疗水平,大约要比青岛同级医疗机构落后20年,县级医院的孕产妇科室居然没有待产室,孕产妇只能在家中待产,临盆了才往医院赶。 ”胡伟介绍说,超期孕产妇需要注射催产素,催产素的注射需要医务人员在旁边随时监护,以便观察每分钟注射催产素的滴数。没有待产室,这项工作就无法进行,给孕产妇带来极大风险。而县医院一年接生的新生儿却达到3000多例,相当于青岛一所三甲医院的接生数量。为快速提高医院的硬件配套设施,胡伟多次与当地医院领导沟通,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有了固定血源,并建立了两个待产室,新增了10多台监护仪器。 “我刚去的时候还发现,西和县的妊娠并发症等高危孕产妇知晓率低、救治欠佳,我就建议医院对所有就诊孕产妇开展高危筛查和风险培训,提高高危孕产妇风险意识,降低由于高危风险造成孕产妇不良预后。 ”作为妇产科专家,胡伟指导和参与建立了西和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辐射区域医疗。

6万居民有了家庭医生

从医27年的高述脉是全科医疗专家,他支医的地区是贵州安顺地区西秀区。“我刚去的时候,因为没有地方住,最后就在医院腾出的一间病房里,这样工作起来也方便。 ”高述脉介绍说,他刚到西秀区的时候,那边的生活条件相当于二三十年前的青岛。由于医院没有职工食堂,外出买饭需要耽搁很长时间,最后多位支医医生搭伙做饭,这才能按时吃饭,不然就要吃泡面。因为水土不服条件艰苦,春节回青与家人团聚的高述脉比3个月前瘦了6斤。高述脉介绍说,安顺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全科医生,更没有青岛社区医疗已经比较普及的家庭医生模式。高述脉就在西街、北街等社区走访调查,对16个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并且在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筹建了拥有26张病床的大内科病房,使周边社区的6万多居民有了家庭医生。

(首席记者 赵健鹏 通讯员 张常洁王恩全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第一届麦积区美协主席 副主席作品选

杜未,1974年生。现任天水市麦积区美术馆馆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美协副秘书长,天水市青...

西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