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们一双飞翔的翅膀

甘肃经济日报 2018-11-29 01:00 大字

西和县民间草编工艺师包花兰给学员教授草编技术。

在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上,学员交流剪纸技术。

陇南龙图教育培训中心特聘教师赵长志给稍峪乡白杨村残疾青年传授烙画技法。

本报记者白杨通讯员吕宏

或许天生残疾,或许遭受过命运的不公,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缺乏正常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大多饱受着生活的艰辛,他们的就业创业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截至目前,西和县持证残疾人超过8000人,他们大多都生活困难,然而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如何让如此庞大的残疾人群体早日脱贫致富,是最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西和县在全面落实各种残疾人政策,全力推进全县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助残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全面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有效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创业。2018年共举办残疾人职业培训5期,累计培训418人次,涌现出了刺绣、绘画、编织、电商、养殖等领域创业就业的残疾人“明星”,他们自立自强创业致富还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的事迹,感动和激励着42万仇池儿女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更加顽强奋斗、建功立业。

“绣娘”包花兰:一针一线绣富路

包花兰,石堡镇深沟村一位年近50的普通农家妇女,然而她的名字和西和刺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她是远近闻名的“绣娘”,因为她的刺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因为她带领着上百名农村妇女靠刺绣产业致富,更因为她是一位患有三级听力障碍的残疾人。

十年前,因为一次中风,包花兰的听力严重受损,正常交流受到影响,别人说话要很大声她才能听到,以至于她给别人说话都声音特别大,这让她心里一度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她没有向病痛屈服,勇敢地直面生活,在刺绣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

西和县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妇女心灵手巧能编善织的传统,石堡镇深沟村有着浓厚的刺绣氛围,是西和县传统刺绣遗留的典型村庄之一。包花兰自幼深受家族刺绣的遗传和熏陶,加上其勤学苦练,其刺绣技艺过人,鸟鱼虫总是信手拈来栩栩如生,针法细腻流畅,色彩搭配艳丽脱俗。

2006年8月,在西和县首届仇池山歌艺术节传统手工艺竞赛中,包花兰的刺绣作品荣获三等奖,3000元的奖金是她刺绣生涯的第一桶金,这让她尝到了刺绣事业的甜头,从此她的刺绣事业一发而不可收。

决心要把刺绣事业变成致富产业的包花兰多次参加市、县残联举办的各种培训,她总是虚心请教刻苦钻研刺绣技艺,让她的刺绣技艺日益精进,她的刺绣作品广受欢迎。在县残联、妇联的帮助下,包花兰开始了艰苦创业,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成立刺绣协会,再到2017年注册花兰绣艺公司,包花兰的刺绣事业越做越大,2017年她的公司销售刺绣产品1000余件,销售额达16万元。

致富不忘家乡人,包花兰靠一双巧手致富的同时,更决心要为家乡的妇女绣出一条致富路,没有念过一天书的她不断学习先进的刺绣技艺和创意理念,调研刺绣市场需求,学习电商技能,通过参展、跑市场、搞推广,她的刺绣产品通过实体店、网店、微信、朋友圈等途径卖到了全国各地,带动了周边乡镇10余村200余名妇女从事刺绣这一行业而增收。目前在她的公司从事刺绣的深沟村10名妇女年均收入达1万元,而其他村从事刺绣产品部件加工的妇女,忙里偷闲也能从她这里得到最少2000元的工资收入,包花兰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包花兰荣获西和县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刺绣大赛三等奖、陇南市“三八”妇女节梦圆乞巧女性手工艺艺术作品二等奖、陇南乞巧女儿节最具本地特色产品优秀奖、甘肃省第六届残疾人技能竞赛二等奖、西和县巧婆婆等表彰奖励。其刺绣产品参加杭州刺绣展、陕西杨林农高会、天水伏羲节、敦煌、武都、礼县等不同层次的展览,每次展出,所带绣品都供不应求,还能签订大量的刺绣产品订单。

包花兰告诉记者,现在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培训班授课、为公司产品把关、参加展览、跑市场签订单……事情繁多,但她每一件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忙得不亦乐乎。“从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五届杨凌农高会上签订的2000片枕顶订单要如期保质保量交货,每一件货我都要亲自把关,不敢有半点马虎”,包花兰严肃而兴奋地告诉记者。

成名后的“绣娘”包花兰,经常被县内外各类培训班和学校邀请授课,慕名来她家学艺的妇女更是络绎不绝,“好为人师”的她总是倾囊相授,饱受赞誉。据不完全统计,经她免费培训出师的县内外刺绣和草编人员不下200人,这些人大多成为了致富能手。

从自己绣花到组织妇女和残疾人培训,从开办民间手工刺绣坊到开办公司生产销售,包花兰一步步把原始手工刺绣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让刺绣这种古老而美好的手工刺绣在这一地区得以延续,更让刺绣产业成为了带动一方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她是残疾人自立自强创业奋斗的典范,更是广大妇女建功立业的楷模。

“画家”王伟军:一笔一画绘梦想

初冬的西和,群山环抱的洛峪镇关坝村早已经寒风呼啸,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陋彩钢瓦“书房”里,一位身形消瘦的年轻人正埋头挥笔作画,墙上挂着一幅幅精致的国画作品,梅花傲雪绽放、虾鸟跃然纸上、枝叶栩栩如生,面对这一幅幅构图精美、画笔工整、色彩明快的画作,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身患重度残疾的年轻人之手。

他就是远近闻名的残疾 “画家”王伟军。今年32岁的王伟军,由于遗传性类风湿关节炎和强制性脊椎炎导致腰部及双腿高度变直变硬,6岁时病情发作20岁时就连行走和生活都难以自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属肢体二级残疾。父母都已年过花甲,唯一的哥哥三十多了还未成家,多年的治病吃药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现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靠政府二类低保生活。

自幼饱受病痛折磨的王伟军,书只念了2年级就辍学在家养病,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伟军拿到了一本国画杂志,这让他一下子爱上了画画,从此立志要当一名画家,就照着书上自学,由于买不起纸,他就用别人写过的作业本画,在磨平的石板上画,十几年如一日,他嗜画如命,从未停歇。

2013年开始,王伟军通过网上拜师学习绘画,2016年又专程赴白银拜师学画,病痛的折磨和身体的残疾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反而更坚定了他追求艺术的决心,他每天坚持画画十小时,而且都是站立着画,晚上还要看书学习到凌晨。

2018年3月,在县残联的积极帮助下,王伟军赴兰州参加了省残联举办的残疾人书画培训班,为期75天的艰苦学习,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王伟军系统学习了国画知识,从色彩、构图到意境,他的国画技艺和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在学习班结业展上,王伟军花四天四夜创作的一幅6尺的梅花傲雪图,震惊了老师和同学,他的作品也被河南、黑龙江等地的画商收藏,他也收获了自己绘画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8年10月,王伟军参加了全省残疾人技能大赛,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他只拿到了优秀奖,但从省里领导手中接过证书和600元奖金的那一刻,足以让王伟军开心很久,也让王伟军更有信心规划自己的绘画梦想。

“画画就是我的生命,我活一天就要画一天,我的梦想是在镇上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画廊,用画挣钱养家,早日脱贫”。王伟军告诉记者,现在他画画的纸墨费用一年要将近5000元,他希望能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画作,把自己的作品卖出去,他想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不想一直靠低保生活。

如今小有名气的王伟军,在西和县残疾人朋友圈里拥有众多粉丝,他通过多个残疾人微信群学习交流绘画技艺,也不断认识着更多的书画朋友,我们有理由相信,身残志坚的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画笔一笔一画绘就自己的梦想和绚丽人生。

“织女”鲁军英:慧心巧手织希望

提起汉源镇的“织女”鲁军英,认识她的人都会赞叹她的一双巧手,她心灵手巧自学成才,她编织的毛衣样式繁多、花型丰富,深受广大妇女的追捧,十里八乡前来跟她学习编织技巧的妇女不计其数。

今年38岁的鲁军英,一岁多时因感冒发高烧引起小儿麻痹,当时家里困难,未能及时治疗而落下左腿残疾。虽然命运坎坷,肢体上的缺陷给鲁军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她从没放弃自己和热爱生活的信心。

从小就受母亲棒针编织的熏陶和指导,所以对棒针织品技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颜色搭配的鉴赏能力,加之本人酷爱毛线编织,勤学苦练,平时的空闲时间全部用在编织毛线、学习刺绣方面,经她编织的毛衣毛裤、手套鞋子、帽子玩偶等作品不计其数,深受朋友的喜爱,好友们送她“巧媳妇”的爱称。

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除了为孩子做饭洗衣操劳家务以外,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手工编织上,从自己钻研到参加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技能培训班,鲁军英一步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价值。

在多次参加县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技能培训班学习后,鲁军英的编织技艺不仅大为提升,还学会了十字绣、钻石绣,其绣品黄金满地和梅兰竹菊因为尺寸大、工艺繁杂,在2018年西和县残疾人文化艺术作品展览中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赞誉。她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学员的肯定,给了鲁军英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她对毛线编织更加自信,也让她的精神世界为之一新,每天在毛线编织中愉快而充实的生活。

2018年10月,经县残联筛选代表陇南残疾人代表队参加了甘肃省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其作品小白兔帽子荣获棒针编织项目二等奖,3000元的奖金让鲁军英尝到了编织带来的甜头和幸福,她立志要把编织当成事业来干,带动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是党和政府给我们残疾人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机会,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如人,干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但自从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尤其是比赛获奖,让我一下子对自己有了信心”。憨厚朴实的鲁军英,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最真挚的情愫。

鲁军英希望,有一天她要成立自己的编织协会,带领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学会编织技能,把他们的编织品推向市场,挣钱脱贫致富,拥有慧心巧手和坚强意志的她,希望终会变成现实。

电商达人吕建文、养牛大王何丽、养鸡大王包福来、木雕“大师”张海红……这些不胜枚举的残疾人“明星”,他们或多或少身患残疾,但他们无一例外坚忍不拔,勤学苦练,成为了一个领域的佼佼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身残志坚的动人含义。

从剪纸、刺绣、钩织、草编、养殖、种植到电商商务,近年来,西和县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越来越多,让每一个残疾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实现了自力更生,更让他们树立了对生活的坚定信心,他们用一技之长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家人,更有人带动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他们的事迹,折射着西和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进步,也激励着更多的人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新闻推荐

关于“五问五学”教学法的调查报告

姬亚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所围绕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发端,是一切创新...

西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