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乞巧风俗

西安晚报 2018-08-12 04:52 大字

□梁凤英

七夕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也有着多姿多彩的乞巧风俗。

陇南乞巧女儿节

七夕临近,笔者来到了甘肃陇南的西和县。坦白地讲,原先,我对七夕节概念并不是太深,但当我真的走近陇南西和县的乞巧女儿节时,我开始感到震撼!原来乞巧女儿节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而西和这个地方也是大有来头。

当地的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每年约有50多万人参加,是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赋歌谣、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节令活动。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因其持续时间较长、参与女性之多、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情感之真挚、程序之完整,而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广东连山金子山七夕民俗

“七仙女”瀑布溪流下取新水制新醋,鹊桥上“七仙女”与游客相会,壮家长发女子相约到瀑布下洗长发,男女老少戏水狂欢,壮家男子水上摔跤比赛,壮家女子摆香案乞巧,男人赛巧穿针引线缝衣服、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扎辫子……这些就是壮乡人传统的七夕节。千百年来,连山壮族百姓传承这些习俗,并将其演变成为壮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都吸引了各地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参加。

在连山金子山壮家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故事: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当日,天上的“七仙女”姐妹都在银河里沐浴嬉戏。午时前后,银河水与人间的溪河水交汇,于是这天壮乡河里的水会变得特别清凉、干净,此时饮用有益于人体健康;用此水沐浴,有消灾、除毒、润肤、延年益寿等好处。因此,每逢七夕,壮家人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到河里洗头、沐浴、嬉戏,以祈求健康长寿、平安吉祥,在这一天取水制醋,醋则香味醇厚且经久耐放,故这天又称“七月香”、“女儿节”、“长久节”。

每年七夕节,金子山壮家村寨都会举办“鹊桥会”,活动内容包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观看牛郎织女星、七夕夜篝火晚会、壮族原生态歌舞演出、壮家山歌会、千人抢绣球、戏水狂欢、七仙女选拔大赛、七夕巧果宴、壮家女子海边瀑布下洗长发、戏水狂欢、男游客乞巧大赛等等。

我国各地乞巧节的习俗

我国地域辽阔,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就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小桥,装上栏杆,并在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衍化而来。

在胶东地区,人们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院中盟结七姐妹。不少地方还流传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作带有牡丹、莲、梅、兰、菊等花的饼馍食品(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留给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享脂粉,可保持自己的美丽容貌不衰。

在广东,清代、民国年间,七夕节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并流传有许多有趣的风习。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据参加过民国年间“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当年,在广州西关一带,特别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事先,要好的十数名姐妹们组织起来,六月份,她们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她们就更加忙碌了,大家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和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七夕夜,人们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并在桌上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你看,有用剪纸红花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在铜瓷花瓶里插着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等鲜花。在小盆中,插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山茶,并且是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还有用切削的苹果桃柿等水果拼叠成各种鸟兽形状的果盘;有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有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有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还有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搭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越细致越显巧。

新闻推荐

省政协港澳委员赴西和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本报陇南讯(通讯员徐璐)7月23日至24日,由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的省政协港澳委员考察团赴陇南市西和县考察调研脱...

西和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