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乞巧唱出乡村新气象
本报记者周者军
通讯员韩县银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8月21日(农历六月三十)晚,为期七天八夜的乞巧女儿节民间活动在西和开始。
连日来,从西和县的仇池山下到云华山顶,从晚霞湖畔到横岭山麓,处处歌如潮、人如海。来自十里八乡的女童、少女提着花篮、迈着舞步,在村庄、院落开展流传千年的“乞巧”活动,将优美的歌声化作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传遍河谷山川。
“一唱献给共产党,脱贫攻坚打硬仗,精准施策拔穷根,小康路上谱华章;二唱要唱新农村,家家户户砖瓦房,文化广场真宽敞,大叔大妈会上网……”
8月26日,在十里镇小庄村,悠扬婉转的歌声格外引人关注。循着歌声来到村民常玉霞家的小院,院子里站满了表演乞巧歌舞的成员。女孩们身着色彩鲜艳的节日服装,排着整齐的队列,手拿纱扇,用传统的曲调唱新编的歌,同时翩翩起舞。
常玉霞说:“从小到大,村里的女孩子一年最期盼的便是乞巧节。即使手头再忙,大家也愿意参加乞巧,而且积极性都很高。通过乞巧活动,既营造了古老民俗的浓郁氛围,又享受了这一独特节日带来的快乐。”
乞巧是起源并流传于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已有2000多年历史。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和美好的期盼,举办手襻靽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等活动,祈求“巧娘娘”下凡并赐予其聪慧、灵巧等品质。
“我们的乞巧唱词,有一部分是流传了千年的,有一部分是大家结合现在的生活新编的。”正和同伴一起表演乞巧歌舞的小庄村村民剡菊花说,这几年,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扶贫攻坚,偏远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农民的致富渠道越来越多,她们就想着把村里的这些变化写进唱词中。剡菊花今年49岁,从小参加乞巧活动的她,如今跳起乞巧舞来,灵活的身姿丝毫不输年轻人。
剡菊花告诉记者,乞巧活动中,每个环节需要唱什么歌,是有讲究的,不同的环节需要选择不同的乞巧歌。“一些我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心情,都可以填词编曲,以乞巧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剡菊花说道。
据了解,乞巧歌曲曲调代代相传,相对固定,有时也会因地域差异出现细微的不同,但基本旋律一致。与之相比,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乞巧歌词新词迭出,新意不断。
“唱词最能表达心意,不仅能唱出农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也能道出农村的新变化。这些年,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真是没说的,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我们的幸福指数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要说过去5年的变化,可真是说不完。帮扶干部找上门来了,村里的道路硬化了,文化广场修起来了,环境卫生干净了,农民也开起网店了……”剡菊花由衷地感叹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肖红陈晓旭“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走进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一阵阵悦耳的歌声从远处传来,一群装扮明艳的巧姑娘唱着乞巧歌,手里舞着扇子缓缓走来,歌儿一曲接着一曲,回荡在整个...
西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