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知名文化学者蒙曼赞西和: 古风盎然就是最大的诗意

陇南日报 2017-08-24 01:31 大字

8月22日,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县开幕。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担任主讲嘉宾,通过中华古典乞巧诗词的意境和美感,充分展现了乞巧民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报见习记者李董摄“我们中国话里说,女儿的骨肉是水做的,今天女儿节来了,雨也来了,这是好事儿!”8月22日,国内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走进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西和,讲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美感,阐释千年乞巧、诗意西和的大美。一开讲,她便把西和的朦胧烟雨与乞巧女儿节之间的关联之美呈现给了大家。当天,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甘肃西和开幕。蒙曼以“秦风西和———远古的守望”“诗意西和———山河的诉说”“巧兮西和———女儿的梦想”三个篇章讲述了西和流传千年的诗意美、生态美、人文美。蒙曼称赞说:“如今我们常说诗意,什么是诗意?诗意不是写了多少诗,古风盎然就是最大的诗意!”当天,蒙曼选择了从《诗经·蒹葭》讲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蒙曼说,我为什么以《诗经·蒹葭》开始?因为这是《诗经》的秦风,是秦地的歌声。秦风在哪里?在秦地。秦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脚下。在这片西汉水润泽的大地上。那伊人又是谁?是织女,是秦人的先祖女修巧娘娘。那阻挡伊人的河水又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西汉水。随之,蒙曼引经据典地讲述了西汉水流域曾是秦人的重要生活生产之地,尤其是随着西和县与礼县间的大堡子山秦墓出土,证明了西和就是秦人的重要栖息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秦人的精神和一个大秦帝国的出世,也留下了流传千年的不朽诗篇。在“诗意西和—山河的诉说”篇章里,蒙曼以杜甫《秦州杂诗》十四、林杰《乞巧》、苏轼《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等诗词分享了唐宋乞巧文化以及历史深处的西和魅力。蒙曼指出,在唐代,宫廷的七夕节远比民间热闹。每逢七夕,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会上到高楼之上,(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祭拜牛郎与织女,宫女们要穿九孔针、五色线。而从林杰的《乞巧》中,则可以看出民间的七夕节、乞巧节。说到此,蒙曼充满感慨地说,七夕是悲情的,但转到乞巧就是让人温暖的。林杰《乞巧》诗里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是何等的热闹。蒙曼说,其实,西和也是让人感觉温暖的地方。她引杜甫由陇入蜀途中作的《秦州杂诗》十四“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指出,杜甫经过西和不想走了!既不想回老家河南,也不想回自己的仕途之地长安,而是想留在西和。为什么呢?西和是古仇池国故地,仇池国在五胡十六国那个乱世里,在这儿建立了一个前后存在300年之久的国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据《水经注》记载,这里山高,易守难攻,上有平地百顷,还有99道水泉,还可以煮土为盐。在五胡十六国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有粮吃,有水喝的一个地方,就是百姓的乐土,就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桃花源”!从《诗经·蒹葭》到杜甫《秦州杂诗》想在这里终老,再到苏东坡《次韵和晁无咎学士相迎》梦到这里,西和是中国文人的桃花源。遗憾的是,他们都没留在这里。但西和却留下了中国自古以来最完整的乞巧文化。如今我们都说诗意和远方,什么是诗意?诗意不是写了多少诗,古风盎然就是最大的诗意!这是中国人灵魂的寄托,乡愁的所在。在“巧兮西和—女儿的梦想”篇章里,蒙曼借展现西和乞巧文化中青春美、劳动美、爱情美三个主题的诗歌,分析和赞扬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女性的大美与可爱。其中,在爱情美的诗歌里,蒙曼引出了一首诗歌:“热头出来照四方,吃过黑饭进绣房。油灯架在窗台上,灯盏底下绣鸳鸯。绣着绣着瞌睡多。将身倒在冷被窝。睡梦地里梦得清,家里把姐给了人。只怪爹娘过世早,大姐的婚事看哥嫂。但愿寻个成行的,金钱谁能守到老。”蒙曼说,我们中国有句老话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这就是在教导年轻人要自立自强。传承着中国完整的乞巧文化的西和女性,让人们看到了那种自尊自强的宝贵品质。当天的讲坛,每一篇章均由诗意表演、诗歌呈现、诗歌解读三个环节组成,来自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游客和当地群众聆听了演讲。据《西和史话》记述:西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起源地之一。《诗经·秦风》中有几首诗其地域背景就在西和,这些诗歌是陇南文学的源头。(来源每日甘肃网、有删节)

新闻推荐

几车铅丝笼,装满公仆情

本报记者杨丽君“多亏了蔚支书的铅丝笼,不然鱼洞段垮塌河堤就很难在第一时间修复。”8月11日,记者在西和县大桥镇采访时,该镇党委书记高旭红感叹不已。“8·7”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中,太石河、西汉水...

西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