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食用菌 农民吃上“产业饭”
近日,康县迷坝乡马莲咀村村民王玉花正在自家的种植基地里查看香菇长势。目前王玉花的合作社共有香菇大棚68座,种植香菇12万袋,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本报记者 唐 宁 摄
文县中寨镇马营村羊肚菌种植基地的技术人员在查看羊肚菌长势。近年来,文县大力发展羊肚菌产业助农增收。目前,全县共发展羊肚菌840多亩,预计实现产值达5900万元左右。本报记者 刘玉玺 摄
近日,在成县王磨镇达康合作社食用菌种植基地,农民正在采摘羊肚菌。据了解,今年成县种植羊肚菌200余亩,已全面进入采收期,预计总产值达1000余万元。本报通讯员 陈争强 摄
两当:食用菌成富民产业
本报通讯员 张云霞
连日来,两当县鱼池乡的苏红兵在羊肚菌种植大棚里忙得格外起劲,随着气温不断回升,羊肚菌迎来大丰收。“今年种植的200余亩羊肚菌现在全面进入采摘期,粗略一算,收入有望超过400万元。”今年,苏红兵对增收致富信心十足,一个新计划已出炉——借鉴工厂化种植经验,建设羊肚菌菌种厂,扩大种植规模。
与此同时,在10多公里开外的左家乡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工人们正在制作菌棒,压缩装袋、刺孔、接种……养菌室里,一根根菌棒整齐摆放,一股浓郁的菇菌气味扑面而来。
“再有半个月,这些菌棒就出菇了。”白月琴一边忙着给架子上的菌棒注水,一边答道。白月琴到基地务工已经三年了,不仅学到了食用菌管护技术,一年下来,还能挣三万多元钱,除去家庭开销和孩子的读书费用,每年还能攒一万多元,“过几年家里也要买辆小汽车。”白月琴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两当县积极推动食用菌“绿色产业链”形成,同时依托“小群体大规模”带富模式,让村民通过发展产业、参与务工的方式吃上了“产业饭”。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胡旺弟通讯员张贵忠徐昕炜班龙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连日的阴雨天气及时有效地缓解入春以来文县...
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