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此一游”到“第二故乡” 一张中山桥老照片让赵德仁有了兰州情结

兰州晚报 2019-08-23 05:23 大字

赵德仁(中)1980年与战友们合影赵德仁先生2019年与中山桥合影

甘肃文县的赵德仁1974年冬应征入伍,参军后被分配到酒泉某部队汽车连。1980年秋,他和战友柏爱民、赖波浪一起来兰州参加培训,三人留下了和中山桥的合影。“那个时候,照相机没几个人有,大家要拍照都是去照相馆。幸好,当时黄河桥头有专门拍照的人,我们就拍了这张照片,中间的这个就是我,当时,我才25岁,战友们也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现在大家都已经退休了。说起来,这张照片都有近40年历史了!”指着照片,赵德仁先生激动地回忆起当时战友们一起来兰州的情景,并感慨当时条件有限,几人在兰州培训了一段时间,只留下了这一张照片。

赵德仁扎根在了兰州

“中山桥,当时名气就很大的,几乎所有外地游客来到兰州都会拍照留念,我们也跟风拍了一张,这是我们三个战友第一次和中山桥的合影,原以为我们拍这张照片就是一个纪念,没想到我从此与中山桥有了不解之缘。1980年底,我从酒泉调到了兰州某师部后勤部工作。后来从部队转业也是在兰州,直到现在退休。近40年来,我就扎根在了兰州,中山桥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每年都会有和中山桥合影的机会,现在我更是住在中山桥附近,几乎每天傍晚都会沿着滨河路到中山桥转一转!”说起兰州从“到此一游”变成“第二故乡”这种变化,赵先生也连连感慨。“看似中山桥没啥大变化,其实这些年,中山桥和中山桥周边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百年中山桥默默在改变

照片中的中山桥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百年以来,中山桥,经历了无数次冰凌冲击、洪水冲刷、地震摇撼、风雨剥蚀、车船碰撞,以及两次大规模战争的洗礼。历经沧桑之后,他依然如一名坚强的战士,用自己钢铁的脊梁,担负起通达黄河两岸的重任。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为了保障行人、游客通行的安全,保护国家重点文物,该桥从2013年3月30日起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黄河风情线风景如画

“我们拍照的背景是中山桥,对面是一条本不宽的马路,马路边多数都是低矮的平房,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马路的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的。黄河上的桥梁挺少的,印象中,城区只有七里河黄河大桥、城关黄河大桥和中山桥。可是现在黄河上新建了好多漂亮的桥梁,中山桥以前允许通行车辆,现在其他桥梁分解压力后,中山桥已经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游人可以在桥上漫步,真真切切地感受中山桥之美。”看着照片,赵先生的目光仿佛穿越到了40年前的兰州。

“看,照片两侧就是现在很著名的滨河路黄河风情线,当时根本称不上风景如画。河边垂柳远没有现在多、这么整齐,更没有现在的景观树,也没有沿河景观步道。谁能想到,兰州现在这么美!”指着照片,赵先生说。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沿黄河两岸开通了南北两条滨河路,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随后,黄河两岸相继建成观光长廊、“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寓言城雕、黄河母亲雕塑、绿色希望雕塑、西游记雕塑、平沙落雁雕塑、近水广场、亲水平台、人与自然广场,以及龙源园、体育公园、绿色公园和其他沿河景观。

四十公里黄河风情线现在已经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夜晚,霓虹灯辉映着河水,这里更是精致唯美!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姝轩文/图

■记者后记

似水流年40载,一张照片定格了赵德仁先生和战友们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定格了当时兰州市城市风貌,定格了百年中山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刻。

相信每个兰州人的影集里都会有不少和中山桥的合影,有单人照,有全家福。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中山桥的身影更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大家的照片、视频中。未来,中山桥依然守候在兰州,等着记录兰州市民或者外地游客的更多美好时刻!

新闻推荐

文县天池景区综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

《文县天池景区综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已编制完成,现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将...

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