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茶香·碧口古镇
茶乡产业路。本报记者冉创昌摄
游人在马家山村龙池坪游玩。本报记者李智谋摄
李子坝村茶农在制茶。本报通讯员董超摄
风景如画的文县茶园。本报通讯员王淑娟摄
采茶姑娘在碧口镇水蒿坪村茶园中采茶。本报通讯员董超摄
最美的春色,都藏在山里。
最鲜的味道,都藏在杯中。
时节已过谷雨,是时候喝一杯最鲜嫩的春茶了。
这时节,如若约两三挚友,来到文县茶园,一垄垄、一排排的茶树,纵横交错,长势喜人,与远山相接,层峦叠嶂。茶园内茶楼和茶亭,更是为茶园增添了亮色。
这里,山青、水灵、色秀、茶香,不由地让人拥有一份恬静与淡然。
1.良好生态孕育“高山云雾茶”
文县种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可上溯至清代道光年间。
宜茶区涉及碧口、中庙、范坝三个镇,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560米之间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山地之中,生态环境好,无污染,云雾缭绕,漫射光多,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是典型的“高山云雾茶”。
人都说,茶圣陆羽所在的时代,好茶就开始藏匿于丛林秘境。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养了文县茶色纯鲜亮、味醇鲜美的品质。
最为有名的属碧口李子坝、马家山绿茶,色泽翠绿,汤色黄绿,香气清高,滋味浓爽,耐冲泡,其名早已蜚声省内外。
行走在静谧惬意的茶园里,身着采茶服装的采茶姑娘翩然于茶坡之间,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充满生活气息的春日采茶图。
在这里,你可以头戴斗笠,背上茶篓,置身茶海,过一把采茶姑娘的瘾。你也可以在技师的帮助下,亲手把这鲜嫩的茶芽翻炒制成茶叶。摊放、杀青、回潮、分筛、脱毛、辉锅、筛分……随着工序的结束,一枚枚外形扁平,色泽翠绿的成品茶便新鲜出炉。
当你品尝自己制作的香茶时,看着杯中清亮的汤色、青绿的叶底,轻轻摇晃茶杯,缕缕茶香从杯中飘逸出来,沁人心脾。在这顷刻的茶味光阴中,便轻而易举地收获幸福!
2.绿园青山变“金山银山”
毛峰气清爽、红茶韵味长,扁形茶味鲜嫩……一地一品,匠心打造,文县茶逐渐步入全国茶叶方阵,并实现了在青山绿水茶香间,收获“金山银山”。
近年来,文县提出“建大茶基地、推广茶科技、做强茶产业、打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增加茶收入”的发展思路,对全县茶叶品牌进行了整合,统一注册认证了“文县绿茶”品牌,并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成了集茶叶产业发展历史、产品展示、茶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甘肃省唯一的茶叶博物馆,建成了茶缘人家等十几家茶园农家乐。
特别是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紧抓低产茶园改造,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有力促进了茶产业发展。严控农药化肥、加工拒绝农残,建设有机茶园,让文县茶以安全放心的姿态走向茶杯。
2018年,全县茶园面积达8.9717万亩,投产茶园6.5万亩,年加工茶叶58.2万公斤,实现产值2.283亿元。在茶叶重点村,茶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5%以上,占贫困户收入的60%以上。目前,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3.乡村旅游“绿色崛起”
一方山水造一方人。这里不仅孕育了江南水韵的特色茶乡,还赋予了文县人无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素有“甘肃的西双版纳”和“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古镇碧口,初步形成了以古镇景区、石龙沟景区、碧峰沟景区、李子坝景区、小团鱼河景区为主的大景区,形成了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发展的产业格局。
游人若逛完碧口茶园,可以畅游碧口古街、登上历史遗迹抗日楼、横跨古镇百年铁索桥、坐船荡漾白龙江,在绿波中感受百年古镇的魅力。
或者,可以选择观碧口茶艺,赏玉垒花灯戏、土琵琶弹唱等民俗文化,品碧口传统美食、鉴古镇奇石书画,游玩有曾经为“亚洲第一土坝”之称的碧口大坝、坪地沟百年古树、关头坝、玉垒关、中庙古镇及民国传奇人物赵子厚(赵光裕)庄园旧址、范坝镇让水河沿岸田园风光等,绝对不会辜负你的双眼。
如果还未尽兴,可以选择去中国传统村落哈南寨,寻觅游子们灵魂深处的“乡愁”;泛舟文县天池,感叹大自然的绝妙神奇;去白马河流域的草河坝村,让熊熊篝火照亮美丽的脸庞,手拉手跳起舞蹈,高唱酒歌“把最好的美酒献给您,扎西德勒,扎西德姆……”
以茶为媒,开启茶旅融合新篇章。近年来,文县做优做强旅游品牌、做精做大旅游景区、做美做特乡村旅游、做好做足服务环境,全面绘就“碧水青山·魅力文县”全域旅游品牌的新篇章。
这些最具特色的旅游“大餐”,助推文县乡村旅游在短短的几年内蓬勃发展,实现旅游经济“绿色崛起”。
心与梦的天堂,你我共享茶香。康养旅游已然成为茶乡文县的新机遇,让秀山碧水焕发新的活力,让如诗如歌的故事续写下去。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张美乐
新闻推荐
近日,文县教育局帮扶人员抢抓播种时机,深入到口头坝乡下西山村、阳山村和上西山村,为466户贫困户送去优质玉米籽种每户1袋,帮...
文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文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