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 文县:扶贫车间助村民脱贫增收

陇南日报 2019-03-29 01:01 大字

文县尖山乡河口新村的扶贫车间总部里,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操作着电动缝纫机。

文/图本报记者刘玉玺

“能干活总比闲着强。”提及在扶贫车间工作情况,文县尖山乡河口新村赵小艳赞不绝口。尽管当地政府对她实施了困难救助,但她还是更愿意多干一些活,“自己努力,相信以后生活会更好!”

文县地处甘肃南陲,山大沟深、交通闭塞。长期以来,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种植传统农作物,因此,存在“男子外出,女子、老人顾家,劳动力闲置”的情况,导致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偏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文县主动衔接多个企业,在当地建成扶贫车间31家,扶贫车间总部1家,让在扶贫车间“上班”的农户人均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初春三月,在文县尖山乡河口新村的扶贫车间总部内,工作人员正忙个不停,操作着近百台电动缝纫机,不停地缝制衣领、衣袖、裤腿等,还有些农户正忙着打版、裁剪。一件件工装按流水线生产方式被加工成成品服装,整齐地堆放到墙角。

据了解,该扶贫车间总部于去年正式挂牌并投入运营,是文县与天水市甘谷县的一家企业衔接后在当地建立的,主要以制衣加工、手工编织生产为主。自从总部以“保底+计件”的方式计算工人薪酬以来,主动来车间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了。

“以前除了照顾孩子,其他什么都干不了。现在扶贫车间建到村里,我们不但可以一边干活一边照顾孩子,每天还能拿到120元的工资,心里非常高兴,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尖山乡河口新村村民巩菊艳开心地说。

扶贫车间让贫困村的妇女变成了“产业工人”,实现了照顾家庭、上班挣钱两不误。同时,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文县分片区让扶贫车间“生根发芽”,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方式,让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

“企业的入驻可以为更多留守在家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尖山乡河口新村扶贫车间负责人表示,制衣加工需要大量人力,将车间建到村里,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人难题,也能让留守村民灵活就业,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目前,该扶贫车间总部辐射带动周边多个乡镇的村民实现就业增收。此外,文县还在其他片区依托纹党参等中药材,建成了以中药材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各类扶贫车间6家。

新闻推荐

林伟科:扎实驻村兴产业,潜心奉献为扶贫

本报记者韩县银罗艳李董三月的裕河,空气中荡漾着丝丝清凉和阵阵花香。匆匆吃过早饭,趁着村民们还没到山林里劳作...

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