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角视野”打造“甘肃之美” 甘肃“旅游+非遗”融合发展调查
本报记者张栎
作为旅游文化大省,甘肃兼具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优越的旅游发展条件。甘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旅游+”,促进旅游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旅游文化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向综合性产业化发展,“旅游+非遗”在甘肃大有可为。
非遗让旅游更有趣
旅游与非遗融合,可以让非遗的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能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让游客能更深层次、更多维度地感知多彩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文化。
“那是一次难忘的旅游体验,非常有趣。”3月15日,记者采访了参加读者研学临夏之旅的刘美君小朋友,“以前不知道甘肃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次算是长见识了。”
临夏研学之旅,刘美君第一站去的是青韵砖雕坊。“老师告诉我们,砖雕师傅要经过和泥、制胚、晾晒、1000℃-1200℃的烧窑、装窑、磨砖、绘画、雕刻、安装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那些栩栩如生的砖雕。我们一开始还不以为然,参观时砖雕上的动物、花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后,我顿时就被折服了。”
刘美君的妈妈告诉记者:“以前带孩子上过陶艺课,做出的成品似碗非碗,似盆非盆,能做出来就行。现在她上陶艺课,不光做得好,还琢磨着怎么在碗上雕一个花出来,进步真是不小。”
“带队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了砖雕的历史溯源、艺术特色、传承意义,然后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砖雕制作,不仅体验了砖雕制作的乐趣,也感受了制砖文化。”读者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中心主任裴天鹏说。
刘美君的妈妈认为,这种体验,加深了孩子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非遗和旅游融合后,改变了传统被动的旅游经营方式,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变成可体验、可购买,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临夏州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砖雕、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临夏州的旅游产品逐渐丰富。2018年临夏州累计接待游客达2098.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39亿元。
旅游为非遗添活力
在甘肃,“旅游+非遗”的融合如火如荼。从文县池哥昼手绘面具引人眼球,到庆阳香包走出国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滋养,让旅游更加有“趣味”。而旅游又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为非遗增添了“活力”。
在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将香包卖到国外的刘兰芳无人不晓。“以前等人上门买香包,现在坐在家里订单多得完不成。”在该镇的“义渠戎国”香包农民专业合作社香包体验店里,理事长刘兰芳盯着网上一批批的订单,很有成就感。
从8岁起,刘兰芳便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香包绣制,现在已自行设计生产300余个香包系列,拥有20多项专利。作为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刘兰芳已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她认为,将古老的刺绣技法和现代的创意设计相结合,定能让庆阳香包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旅游产品。
“第一次创意,来源于2014年在美国参加的中国主题年文化交流活动。看到美国人万圣节在南瓜上画人脸造型,便想到将秦腔脸谱绣在南瓜上。没想到秦腔脸谱南瓜香包在美国大受欢迎,他们不但接受秦腔文化、刺绣文化,而且对中国文化非常向往、喜欢。”刘兰芳说。
现在,刘兰芳在美国设立了庆阳香包展示点,也会受邀去美国开坛讲课。她的作品还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热播,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被义渠戎国的神秘色彩所吸引,义渠村这个不起眼的村子顿时成了游客想一探究竟的目的地。刘兰芳的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俨然成了游客体验刺绣技艺、定制刺绣产品的旅游商品创意园。
目前,刘兰芳的示范基地内的庆阳仁民香包博物馆、刘兰芳传习所和陇东工匠工作室已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文化旅游公司庆阳地区研学基地。每年还培训2000多名妇女从事绣艺编织工作,目前累计有20000多名妇女参与到公司的生产中。
(转8版)
新闻推荐
倾情履职为民 热心公益事业 访市政协委员、陇南东诚建设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安芳
本报通讯员王雯作为市政协委员,多年来,安芳在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为推动...
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