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绘就“文旅强县”新篇章
本报通讯员李智谋
位于甘肃最南端的文县,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素有“陇上江南”“大熊猫故乡”之美誉。景色秀美的青山绿水,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江南水韵的古镇茶乡,赋予了魅力文县无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文县在“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美丽陇南”的大框架下,积极实施“文旅强县”战略,做优做强旅游品牌、做精做大旅游景区、做美做特乡村旅游、做好做足服务环境,全面绘就“碧水青山·魅力文县”全域旅游品牌的新篇章。
2017年以来,文县与省公航旅投资集团、市信通公司加强协商合作,达成投资10亿元的合作协议,新成立了甘肃省公航旅天池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建设天池大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构想,着力开发建设天池景区。
如今,文县天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建成了游客集散中心、集散广场、观景平台、步栈道、生态停车场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快速提升。
在素有“甘肃的西双版纳”和“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古镇碧口,初步形成了以古镇景区、石龙沟景区、碧峰沟景区、李子坝景区、小团鱼河景区为主的大景区,形成了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碧口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有宾馆酒店16家,农家乐28户,农家客栈12家。
说起耳熟能详的白马山寨,国内外的游客就会想起那令人迷醉的篝火之夜。游客与当地的乡亲们身着五彩衣,手挽着手尽情狂欢。“白马山寨欢迎您,啦嘎公式……”歌声激昂动听,游客迷醉了。
特别是近年来,文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磨坊群打造、景观廊桥、文化娱乐广场等项目为支撑,建成了草河坝白马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铁楼、寨科桥、李子坝、枕头坝4个美丽乡村。铁楼乡草河坝村、入贡山村、石门沟村、案板地村、强曲村等村落均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白马河国家3A级景区融合了白马民俗文化展示、民俗风情演艺、特色美食、旅游商品、玻璃栈道体验等功能,成了一个集自然风光、娱乐游购、民俗文化传承与交流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在持续推动旅游产业特色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游客出行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过程中,文县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加强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乡村旅游涉旅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不断增强旅游商品研发营销力度,基本形成了乡村客栈、采茶园、休闲农庄、民俗风情体验区等乡村旅游的综合体系。
文县制定出台了《文县乡村旅游农家乐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搭建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解决群众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农家乐158家、农家客栈91家,餐位5580个,直接从业人员达995人,间接从业人员达6500余人。
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文县积极发展“养生休闲”生态园、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园等,全县发展红桔7000亩、花椒1.3万亩、红提葡萄4000亩、油橄榄3000亩,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同时,在深挖当地资源中,大力研发名优特色旅游产品,与北京联合大学深度合作,研发白马人文创作品268种。
在成功举办了三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旅游节,以及碧口美食节、白马人火把节、拜水节等节庆活动后,文县全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池哥昼”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就像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广为人们熟知。
放眼“大九寨旅游圈”,文县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要素互动、全时段体验、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新模式已具雏形,文化旅游是富民强县最有效的抓手。据县旅游部门预计,今年文县接待游客量将达130多万人次以上,同比增长24%以上,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余元。
新闻推荐
找准脱贫好路径 增强致富新动力 文县中寨镇农村“三变”改革促农增收致富侧记
2016年初,为解决贫困户增收难题,填补村集体经济空白,文县中寨镇率先建立松坪村原生态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自有种...
文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