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舟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陇南日报 2018-10-11 01:01 大字

◎刘涛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启迪儿童智慧、丰富儿童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力、发展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阶梯,它是小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因为有过丰富的生活经历去从容的感知和体验,更不会运用抽象的思维在美妙的旋律中去捕捉第四空间的精华。所以要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必须要搭一个阶梯,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顺着阶梯升华,才能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采用三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视听方法。音乐比较抽象,不像美术那样具体直观。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借用直观的事物如:录像、幻灯片、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其欣赏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向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中来。在欣赏《小青蛙》时,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频上分别出现了夜色茫茫的田野,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在绿色的田野里歌唱、欢舞的情景。这样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动听方法。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做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亲密无间。舞蹈失去音乐也变得索然无味。教材中许许多多的曲子都可以编成舞蹈,表现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情绪。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减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乏味感。

三、联想与创造方法。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把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写下来。

音乐欣赏教学的这三种方法,仅仅是笔者近几年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完善。总之,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

(作者系文县城关镇第二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宣传“放管服”20项改革新举措

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组织民警在县政府广场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暨服务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双十条”宣传活动。张玉新...

文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