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情聚楼舍沟

甘肃日报 2017-08-28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陈泳

楼舍沟地处文县洋汤河的支流边上,里面住着天池镇白马村3个社的群众。8月6日晚至8月7日早晨,白马村突降暴雨,引发楼舍沟暴洪泥石流。

洪水和泥石流使全村119户360人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00多亩,还造成多根杆塔和多条线路损坏。

灾情就是命令。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用上电,8月7日,文县供电公司迅速调集党员技术骨干、青年技术能手、后勤工作人员共48人组成党员先锋队和抢修突击队等6个小分队,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摸清受灾情况,开展抢修工作。到8月9日晚上,这支第一个到达受灾现场的抢险队伍,已经成功为所有村民恢复供电。

8月17日上午,一辆文县供电公司施工队的小卡车载着水泥电杆、电线,在一条挖掘机清出来的路上,向沟里的沙家寺社艰难地行进着。由于“道路”颠簸,绑电杆的绳子松了,几位施工队员下车重新加固。队员尹国军说:“前几天路还没通,水泥电杆运不上去,我们就用木质杆临时供电。虽然大家已经10多天没有休息,但为了群众安全用电,我们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

来到沙家寺社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安置点就设在这里。在场的天池镇党委副书记张子炎介绍说,8月14日,通往沙家寺的道路抢通了,救灾物资也运了上来,当地政府迅速设置了安置点,安置受灾村民15户。

在安置点,记者看到,水、电已恢复正常,疫情防疫有序开展,当地政府组织干部向受灾群众及时发放生活物资,群众生活秩序井然。

村民黎树英家里的房屋严重受损,不能住人。8月14日,她带着孩子从亲戚家搬出来,住进了安置帐篷。“现在什么东西都不缺,大家心里很踏实。”说着话,黎树英带记者“参观”了她居住的帐篷。只见帐篷里大到折叠床、被褥、蚊帐,小到牙膏、牙刷、洗衣粉,一应俱全。为防潮铺设的砖地上,放着大米、面粉、食用油,矿泉水和方便面,还有解暑的西瓜。

在帐篷外面,张贴着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疫知识,农村用电安全知识,还有救助资金的发放程序公示。张子炎说:“在对受灾群众进行救助时,政府根据房屋损坏情况,向受灾群众提供300元到500元不等的应急救助金,还向重建户给予3个月的生活救助,每人每月450元。我们把救助资金的发放程序公示出来,接受村民的监督,让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明白账。”

在白马社狭窄的巷道中,记者遇到屯寨村的民兵正紧张忙碌地在村子里清淤。指挥清淤的村支部书记张晓亮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当天晚上,村里就组织民兵过来抢险救援了。“我们民兵有20个人,每天都过来,逐条巷道,逐户清淤,希望尽快让大家重返家园。”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张晓亮笑着说。

王家庄安置点主要安置的是白马社的受灾群众,集中了44顶临时过渡帐篷。(转3版)

(接1版)

在现场,身着作训服的镇干部殷俊正在组织群众领取社会捐赠的物资。他说:“这里距离镇政府较近,交通恢复得较快,在8月7日下午,我们就迅速选址,把帐篷搭起来了,水和电当天就通了。”

“安置点上的群众并没有慌乱,大家自发组成了环境卫生和生活安全小组,还成立了做饭小组,每天有10户人轮流为整个安置点做饭。这两天,我们还建立了一个文化活动室,群众可以在这里看电视,使用无线网络。”殷俊说。

正在准备午饭的村民王文元说,洪水中,自己家里灌进了淤泥,家具、粮食都被泥埋住了。“家里的淤泥石头被清理出来了,现在住在安置点上,吃喝不愁,还挺热闹。”她告诉记者,“有政府和社会帮助,我们心里很踏实,对重建家园,大家都充满了信心。”

在安置点旁的公路上,记者看到兰州金城社会服务中心和兰州公益心志愿者联盟运来的救灾物资,几位志愿者正和村干部组织发放。一位志愿者介绍说,这次他们运来了4万多元的物资,主要是受灾群众急需的东西,有多功能电热锅、毛巾、卫生纸等。她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运送来的物资虽然只能暂时缓解部分困难,但主要是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全社会都在关注这里,大家的心是在一起的。”

新闻推荐

文县开展地震应急科普知识宣传

文县讯(通讯员张斌)8月14日,由甘肃省地震局、文县地震局、文县委宣传部、文县公安局消防大队、武警文县中队、甘肃蓝天救援队等部门组成的地震应急科普知识宣传队,赴文县祁连山水泥厂、文县石鸡坝镇...

文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