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从这里兴起
武都区佛堂沟油橄榄基地。
马街镇沙坪村村民在房顶晾晒花椒。
本版组稿罗艳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产业扶贫是助农增收、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武都区坚持“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为核心,针对不同乡镇的区域特点,按特困片区作规划,按贫困村列项目,分类施策,每个行政村都确立一个特色产业,每个村至少创办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个电商示范店、创建一个特色品牌。
目前,武都区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榄和中药材为主导,生态散养鸡、茶叶、蜂蜜、辣椒、食用菌、蔬菜等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油橄榄
武都区引种油橄榄始于1975年。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关心支持下,武都区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把油橄榄作为强区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加强苗木选育,加快基地建设,强化技术服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标准化生产和产销对接,全区油橄榄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开发格局。
目前全区发展油橄榄49万亩1320万株,综合产值达到16亿元,惠及22个乡镇、420个村、4.5万农户、21万多人。油橄榄主产区的159个贫困村1.01万户4.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了脱贫目标。建成了高标准国有示范园2100亩;大户种植橄榄园210处3.5万亩;农户整流域开发、连片栽植橄榄园170处41.29万亩;建成油橄榄上水工程130处、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修建上园道路40条300公里。配套建成了16座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日加工能力1100吨。研制开发出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油橄榄茶、橄榄酒、橄榄罐头、橄榄叶成效成分提出物、橄榄果食品、橄榄菜等9大类50多个产品,在各类展会上荣获72个奖项。据统计,目前全区油橄榄保存面积约占全国的60%,橄榄油产量占全国的93%,油橄榄鲜果产量占全国的91%,成为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
中药材
近年来,武都区把中药材产业列为四大区域优势产业之一,形成了以马营、池坝、坪垭、鱼龙为主,主产当归、党参、大黄、黄芪的高寒阴湿中药材产区;以米仓山系为主,主产武都红芪、黄芪的半山干旱中药材产区;以洛塘、三仓为主,主产天麻、猪苓、杜仲、山茱萸、厚朴的药产林缘区。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120多家,中药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1100多个,年加工销售中药材鲜货2200万公斤。其中,武都红芪、黄芪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据武都区中药材中心负责人介绍,2020年全区计划累计发展中药材20.5万亩,预计产量3000万公斤,产值3.3亿元。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边缘户种植中药材1.2万亩,中药材主产区贫困户种植中药材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花椒
武都区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是全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近年来,武都花椒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在种植面积、产量、质量、销量上均居全国前列。武都花椒“脸红心黑叶子麻”,不仅味重,而且油多,品质优于很多地区的花椒。武都区针对部分区域花椒品种老化退化问题,积极推广种植嫁接花椒,新嫁接的花椒具有抗涝抗旱的特性,以及寿命长、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推广至今,已深受广大椒农喜爱,育苗数量、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为武都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近年来,武都区累计发展花椒100万亩,挂果面积70万亩,年产量2100万公斤,产值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目前,花椒基地覆盖全区绝大多数乡镇和村社,受益贫困村245个,占建档立卡贫困村的85%,通过发展花椒产业脱贫2.2万户8.6万人。花椒已成为助农增收、精准脱贫的第一产业,群众亲切地称花椒树为“脱贫树”“致富树”。
数字看变化
目前,武都区319个贫困村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其中花椒139个、中药材132个、马铃薯28个、茶叶20个。到户产业发展上,2017年、2018年全区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62亿元,占到户资金3.31亿元的79.2%,达到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全覆盖。2018年、2019年,累计分红1096.56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908.81万元,村集体分红181.76万元,户均分红收益达1000元以上。2019年安排到户产业发展资金5707.6万元,集中用于已脱贫户巩固提升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积累上,全区319个贫困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公共设施租赁、互助资金转型、产业配股分红等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到760.59万元,平均每村达到2.19万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带贫主体培育上,探索创新“合作社+集体经济”、“合作社+产业项目”、“合作社+企业”、“合作社+电商”四种联动扶贫机制,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全面参与。16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宏发、康源、瑞达等12家合作社通过加工农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化发展,带动农户2.89万户、贫困户1.23万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坤海秀芳见习记者韩冬张旭晖)11月24日上午,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嘉...
陇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