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干下山记

陇南日报 2020-11-23 06:09 大字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本报记者冉创昌摄

本报记者韩县银

王建干,男,23岁,武都区坪垭藏族乡赵杨坪村村民,小儿麻痹症患者,现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离工作的车间仅几分钟路程。

每天按时上下班,拿着稳定的工资,王建干觉得从未有过的满足与充实。

但在两年前,他还是个只能在家帮助姐姐照顾孩子的“孩子”。

王建干原来生活的赵杨坪村,是坪垭藏族乡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坪垭藏族乡又是武都区最为贫困的乡镇之一。

背靠大山,地势险要,环境复杂,自然条件差……截至2014年底,这里的人均纯收入只有3156元,位列武都区末位。

因为大山,这里的很多人都被困住了,王建干被“绑”得尤为紧实,他没法像正常人自如地下山上山,也没法正常外出谋生活。

为了让坪垭藏族乡的群众尽快摆脱贫困,2016年,市、区两级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施坪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决定把全乡8个村5000余人全部搬出大山,彻底拔掉穷根。

规划、实施、推进……眼看着一朵盛大的莲花逐渐绽放在山脚下,王建干的心跟着沸腾了!

2018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坪垭藏族乡全面完成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8个村1236户群众顺利入住新区。

王建干一家也住进了两层12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里。

终于下山了。看到移民新村为大家提供公益性岗位和在扶贫车间工作的机会,王建干不想再和以前一样,“闲”在家里。

2018年11月,在父亲的陪同下,王建干来到莲华兆瑞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咨询情况。

扶贫车间,扶的就是贫困群众。

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王建干报名参加培训并顺利入职,成为一名“上班族”。

据介绍,该扶贫车间以“合作联社+公司”的模式,生产销售宾馆酒店一次性洗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服装、鞋帽、毛绒玩具等产品。都是手工活,王建干做起来并不吃力,反而因为努力上进,业绩突出。

底薪每月2400元,加上提成,最多的时候,王建干一个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

如今,全家7口人的生计,王建干能扛起一半。

2020年的春天,愈加自信的王建干还多了一个身份——“师傅”,也有了一个机遇——晋升。

“我会更加努力,好好工作。”王建干对记者说,“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更好!”

新闻推荐

陇南市“120”急救指挥平台实现市级统一调度

本报讯(记者郭美乐)11月10日,记者在陇南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平台启动仪式上了解到,经过两个月的筹建,陇南市“120”急救指挥平...

陇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