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陇南系列报道之三 白龙江畔盛开的一朵莲花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移民搬迁小区见闻

甘肃经济日报 2019-11-05 00:34 大字

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坪垭藏族乡提供)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

十月的陇南,山清水秀。记者走进白龙江畔的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新区,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整齐划一,房前屋后格桑花盛开,在扶贫车间里,工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整乡搬迁 创造移民安置历史

“坪垭藏族乡是陇南市25个特困片区乡镇之一,全乡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贫困程度深,就地扶贫不但开发成本高,实现脱贫难度也很大。”坪垭藏族乡纪委书记马小忠介绍。

2016年,陇南市和武都区政府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扶贫之路。

全乡9个村中的8个村整体搬迁,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观光台,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子。这是武都区坪垭藏族乡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公示牌。

“坪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全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694亿元,建设用地745亩,搬迁8个村1236户5731人,2018年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村民搬迁入住。”马小忠站在观光台指着山下左右两边的小区介绍说。

“右边是以‘十四颗佛珠’为主题设计的十四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左边小区设计为莲花形状,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坪垭移民搬迁小区建设初期,武都区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项目指挥部,由区领导蹲点主抓项目建设,并制定了《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实施方案》,成立了8个村自建委员会,创新搬迁安置,让村民根据缴纳保证金的先后在图纸上实名标注选房,户型从80平方米到160平方米,分为5种,人均25平方米,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2500元。

“以前村民在山上居住,交通不方便,根本不出山,传统农业种植以小杂粮、玉米为主,耕地、驮运全靠大牲口。村民搬迁后,95%的大牲畜卖了。2016年开始鼓励村民种植花椒,早点的今年开始挂果。通过劳务技能培训,藏族村民能用简单的汉语对话,提高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尤其是卫生习惯变化很大,内生动力逐渐增强,今年年底,贫困户可以脱贫。”坪垭藏族乡党委书记王思保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做好村民搬迁安置的同时,坪垭藏族乡积极开展拆旧复垦工作,目前完成危旧房拆除282户,恢复耕地96亩。

孩子上学 不用再租房陪读

10月9日,快到中午放学时,赵加门骑着摩托车去接上学的孩子回家吃午饭。

走进赵加门家,房屋宽敞明亮,装修得十分精致,墙上粘贴着坪垭中心小学给他上六年级女儿赵天美奖励的三好学生奖状。

赵加门一家六口人,是贫困户,讲起孩子上学,赵加门脸上露出了笑容。“在搬迁来之前,孩子上幼儿园、小学都要下山去20多公里外的两水镇,从赵天美上幼儿园开始,爱人赵旦次就在镇上租房陪读,每年两千多元的房租对家里来说不算少。去年12月,我家搬迁到这个小区居住,再也不用为外出租房陪读发愁了。现在爱人在村公益性岗位上做保洁员,一月还有500元收入。我外出打工挣点钱,今年完全可以脱贫。”

“房子自己只掏了1万多元的保证金,听说之后还可以退几千元,装修时,光铺地板瓷砖就花了一万多元,这儿比山上好多了。” 赵加门开心地说。

赵加门是最早的一批移民搬迁户,从翻大山陪读到在小区打工照顾孩子上学,他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育环境。

据他讲,自己上学时,山上没有条件读书,现在好了,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从根子上解决贫困。

据了解,以前坪垭乡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大多数有家长陪读,给本来就贫穷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辍学学生也较多。现在移民搬迁后,学生不出小区就能上学,十分方便。

走进新建的规模4876平方米的坪垭中心小学,校园书声琅琅,电教化教室里老师在认真讲课,操场铺设的塑胶跑道格外醒目,校园配套设施齐全,完全满足了小区所有学生就读。两所幼儿园按照现代化幼儿园高标准建设,配备了很强的师资力量,实现了搬迁村民的孩子就近入园。(转6版)

新闻推荐

民生事业得到新改善

70年来,陇南积极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城镇就业人数翻了两番,城乡最低生...

陇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