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孔子的“素质教育”

陇南日报 2018-11-15 01:02 大字

徐常青

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是《论语》,也许读完了《论语》你就会发现,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浓厚的“素质教育”色彩。粗浅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倡全民(普及)教育。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对谁都应进行教育,不分类别。孔子提倡全民教育,希望教育所有的人同归于善。他所收弟子3000多人无年龄、贫富、职业限制,2500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并身体力行着有教无类、面向全体,这和我们今天所推行的普及教育是多么的吻合啊!

二、德育为首,全面发展。《论语》中的“仁”字一百零九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在“修身”与“学问”之间,是以“修身”为本,就是以德为本,求知学文为后。

孔子“德育”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例如在为人处事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忠”和“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做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看出孔子“德育”的核心是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

同时,孔子认为君子应有“仁、知(智)、勇”三方面的修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仁(德)”“知(智)”勇(体)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三、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和讨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到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启发”和“举一反三”两词亦由此而来。孔子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时,孔子特别注重诱导学生,致力于学习,他曾说:“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因材施教注重技巧。孔子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师长,他知道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子路性子急躁,他就劝他三思而后行;冉有性缓和,他就叫他闻义而行。

他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他的学生里面:德行优秀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擅长的有宰我、子贡;政事能干的有冉有、季路。文学出色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特别注重教学技巧,正如颜渊所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意思是说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规范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力也不能停止学习。这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

五、在灵魂上与学生平等,关心爱护学生,肯定学生。在孔子的脑子里没有“师道尊严”这一观念。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里孔子和学生之间的一些言行用今天的眼光看好像发生在朋友之间。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颜渊死,子哭之恸。

孔子对学生大多持肯定的态度,有一次,他引导学生谈个人的理想;子路的目标是治理一个千乘大国,冉有的目标是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的小国,公西赤说他的理想是作一个主持,礼仪的小相;曾点说他的理想是在春天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到野外沐浴春风,但孔子喟然叹曰:“吾与(曾)点也!”

同时,他时时鼓励学生要奋发向上,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由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法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素质教育色彩。因此,今天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和成功经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系武都区城关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武都 “双十一”交易额达1495万元

武都讯(通讯员王雯)今年武都区充分利用“双十一”狂欢购物节销售时机,结合电商扶贫工作,大力宣传、组织动员全区87家网店在天...

陇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