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教育方舟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陇南日报 2017-09-22 01:32 大字

◎岳丽芳冰融化了是什么?第一个学生顺口答道是水,第二个学生说是春,第三个学生说是希望。老师肯定了水的正确性,否定了希望和春。乍看似乎合情合理,细一推敲,不对,准确地说三种说法都对。只是一个从习惯性思维出发,后两个则是创造性思维出发,对问题作出更深层次的挖掘,因而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对事物的认识应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和见解,而不应一味地从思维定式出发,追求思维的单一性。不言而喻在写作教学,写作练习中也应如此。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严格。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作出更进一层的探求和挖掘,也就是说,多维透视,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首先,融生活情感于写作中,将生活中的事物赋予人的思维、情感,使其富于灵性。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很好的代表作品,他把自己的感情借莲花来表达,写出了人的那种高洁傲岸。其次,创造不同的意境,将人物、事件、线索融入其中,再现生活的多姿多彩。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再次,借助不同表现方法,运用创造性想象,使作品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而不是一具“古老的僵尸”。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很有创新。最后,加强语言的锻炼和审查,学会批改文章,注重实践能力,推而广之,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一首歌、一首诗,只有用心去体味,凝神思索,都能体现一个很深的道理。七彩阳光,每一种色彩都富于象征意义,蕴含一道哲理诗。小草,有人视之脆弱而不屑一顾,有人却倍加珍惜,因其富于内在美,而不像牡丹只有外在美,取悦一时,如果人之情感的再度注入,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卑贱的生命,犹如一潭死水,泛起了希望的涟漪。再经过语言的细加推敲,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就会“芳香四溢,充溢于内”,而不是艰涩、乏味的。通过这样的培养、锻炼,不但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而且增强了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另外,语言的锻炼,使他们懂得了词汇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用心,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得心应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勤思,还要勤动笔,看到一种事物要用发散性思维想到它的多面性,善于用心去体会写作的素材,做文章是希望的寄托,也是生活的源泉。(作者系武都区透防九年制学校教师)

新闻推荐

崔景瑜在武都区调研城市建设时强调 要把武都建设成花团锦簇秀美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本报讯(记者许成儿)9月20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崔景瑜深入武都旧城区,调研检查城市建设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市委常委、武都区委书记田广慈,副市长徐世林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一同调研。崔景...

陇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