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菊爱娣:言传身教弘扬乞巧文化

陇南日报 2018-08-15 20:33 大字

本报记者罗艳

8月14日(农历七月初四)早上5点,天色未明,凉风习习,记者前往礼县祁山镇西汉村,大约30分钟后便到达西汉村,在熹微的晨光里,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安静。

来到村子里,乞巧姑娘们都已经早早起床,盛装打扮,齐集在坐巧人家的院子里,村里的乞巧传承人,“巧头儿”菊爱娣正在为村里最小的乞巧女,9岁的柳儿梳辫子。

“我们今天准备去西和县晚霞湖娱巧。”菊爱娣说,“娱巧”是乞巧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整个活动始终都在歌舞当中进行,姑娘们会尽情载歌载舞、展示才艺,抒发自己的感情。

菊爱娣为人随和大方,她从五岁开始就跟随奶奶和妈妈耍乞巧,乞巧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菊爱娣看着进进出出的乞巧姑娘们,对记者说,耍乞巧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种信仰了,今年村里共有25人参加乞巧,我们自筹360元钱用于购买敬神的礼炮、香、蜡、纸、茶叶等物品,而服装、绸扇都是自费网购的。

平时,菊爱娣除了编乞巧歌曲和舞蹈,教村里的年轻姑娘唱乞巧歌外,她还承担着每年巧娘娘像的糊制工作,她说,巧娘娘像必须自己动手糊,这样才体现诚心;材料要用真丝绸、新麦面糨糊、天然木条、竹棍、彩色纸、新棉花、新剪刀,这样才能表达我们的虔诚。

与此同时,菊爱娣还热爱写作,她站在乞巧生活里看乞巧、耍乞巧、研究乞巧文化,在网络和报刊发表了很多关于乞巧的诗歌和散文,让广大读者了解了原生态的乞巧文化。

菊爱娣还告诉记者,她曾经在村子里办过幼儿园,而且一办就是17年。当问及缘何办幼儿园时,她说,那时候村子里的年轻夫妻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农忙时,老人就把孩子带到地里,看着孩子们那么小,让人很是心疼,于是便决心为这些孩子办幼儿园。

“乞巧女通过唱歌、跳舞、祭祀等活动,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美好。我们要言传身教,将那些原汁原味的乞巧文化教给下一代,让他们传承下去。”菊爱娣说。

新闻推荐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首趟大型东西协作文化旅游专列抵达陇南站掠影

陇南人民在陇南站站前广场举行盛大欢迎仪式,迎接青岛客人的到来。市领导与青岛客人在陇南站前留影。青岛市威海商会向礼县...

礼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