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水窖 —— 聚焦甘肃农村饮水安全
引洮供水二期34标施工现场
礼县刘河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村民用水十分方便。一名6岁的小女孩用矿泉水瓶子接水喝,她说这是她家的矿泉水。
引洮供水工程二期35标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 王云祥
长期以来, 甘肃干旱地区供水困难问题一直是历届省委、省政府解决群众困难和扶贫攻坚的头等大事。为了使陇中旱区群众喝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甘肃省启动了引洮供水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已经通水使用,二期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正在建设。随着这些工程的陆续建成使用,将会彻底解决甘肃中部缺水的现状。
如今,旱区一些农村已陆陆续续通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告别了挑水、驮水、拉水和喝苦咸水的历史。水的到来,正在改变着山村的容貌。以前因缺水无法浇灌的蔬菜大棚而今多了,山头也绿了,粮食逐年增产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水到会宁
4月中旬,会宁县太平店老君坡,到处绿意盎然。引洮供水工程二期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热火朝天。
会宁苦旱,天下闻名。随着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的开建,洮河水被引到了这块干涸土地。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开建后,会宁县北部干旱农村便有了自来水。有了水之后,设施农业在这里发展很快,春夏秋冬都有蔬菜吃了。”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会宁段项目负责人张仕明说,自从洮河水引到会宁之后,庄稼、植被生长茂盛,到处都是绿油油一片。
会宁县刘寨乡是典型的缺水山区,说起吃水这个话题,村民孙志清很激动,“会宁小康不小康,看看有没有水缸。以前到离家2公里路上拉水吃,现在村里已经安装上了自来水管,估计很快就能喝上自来水。”
刘寨乡甜水井村村干部卢斌告诉记者,每天都要走村串户给群众做思想工作,要把安装好的供水设施保护好,只等着洮河水开闸供水。
在会宁,以前饮用水源主要是泉水和窖水,群众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取水。由于缺水,村民们天不亮就要赶着牲畜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水,去得迟了,本来有限的泉水被别人取完了,只能等到第二天再次取水,有些急用水的人只能赶着牲畜到更远的地方去拉水。即使取到水,由于泥土中盐碱度大,水的味道不是苦就是咸。
“有了自来水,衣服穿的干净了,在家里就可以洗澡。”村民何志成说,以前连做饭用水都很困难,家里根本没有条件洗澡。“现在一切都变了。”
二225万人告别水窖
修建引洮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定西、会宁等中部干旱地区城乡生活供水、工业供水、生态环境用水的困难,供水范围涉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管辖的榆中、渭源、临洮、安定、陇西、通渭、会宁、静宁、武山、甘谷、秦安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160个乡镇,受益人口425万。据介绍,该工程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实现全线通水试运行,2015年8月6日正式运行。
随着引洮供水工程的陇通农村供水、会宁北部供水、榆中县配套工程、临洮东部农村引洮供水等项目建成运行,引洮一期工程供水范围逐步扩大,受益人口已由原规划的154万人增加到225.35万人。
2015年10月,总投资73亿元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计划建成骨干输水总线路571公里,由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承建,年设计引水量3.13亿立方米,工期为70个月。工程建成以后主要解决定西、天水、平凉、白银4市8县区的97个乡镇1692个行政村268万人城乡生活用水问题。
与此同时,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也在启动,该工程计划修建调蓄水池(库)、村镇集中供水水厂及与现有村镇供水工程的对接管道等城乡供水设施,总投资53.87亿元。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会宁段项目负责人张仕明说:“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会宁段建成后,与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会宁段全线贯通,全县城乡用水困难局面就会得到彻底解决。”
据介绍,截至2018年3月底,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骨干工程累计完成隧洞开挖及一次支护276.5公里,其中主洞262.5公里,占已开工主洞296公里的88.7%,累计完成投资32.59亿元,占工程总投资73.06亿元的44.61%。与天水城区供水有关的总干渠16至18号隧洞、四干渠等工程,2019年上半年有望具备通水条件,其余工程2021年8月底前具备通水条件。
不仅如此,为了缓解农村饮水难的问题,甘肃省还启动了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项目、引黄济临等大型供水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使用,将为生态甘肃建设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快马加鞭,正在朝着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方向而努力。随着一股股清泉流入千家万户,甘肃农村即将告别饮用苦水、咸水的状况,水窖在全省大部分地方也将成为历史。
三破解农村水危急
沿着礼县西汉水顺流而行,经龙林镇,行车30多公里,进入雷坝乡刘河村。这个村庄坐落在大山脚下,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105户,432口人,有耕地面积870亩,村民主要种植蔬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随着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的推进,村里每户的吃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农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全村灌溉用水也有了保障。
“早在几年前,村里就通上了自来水,从此告别了挑水、背水吃的历史,村里的妇女不再去河边洗衣服了。”礼县滩坪乡刘河村村支书王会兰说。
相对于刘河村而言,几年前的通渭县侯坡村吃水更加困难。“以前我们要到几公里远的地方拉水吃,现在村里通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水贵如油\’的生活。”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村民何志成说。
据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自 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来,甘肃省连续多年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一号工程”。从2005年至2015年的11年间,甘肃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集中供水工程。目前,全省建成运行集中供水工程9308处、水窖等分散式供水工程42万处,覆盖农村人口490万户、2010万人,全省集中供水率90%,自来水普及率87%。旱区农村饮水条件有了新的提升,提高了村民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在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和海内外爱心人士的支持下,甘肃干旱地区农村饮水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很多饮水困难的村庄都有了新的水源。
“我们祖祖辈辈都喝苦咸水,真没想到,自己活到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喝上洮河的甜水。”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村民、80岁的吉海鸿说。
“有水喝、喝好水!”这是全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目标。为了让旱区群众彻底告别吃苦水、咸水的时代,这场破解农村水危急的大工程还在全省农村推进。
目前,这项被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还在持续推进。随着饮水工程的陆续投入使用,各地缺水区域饮水安全和水利生态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新变化。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一项长期、动态、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省农村饮水管理办公室主任董江善说,从2016年至今,全省已经进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阶段。为了改变全省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甘肃出台了农村饮水“十三五”巩固提升工程规划,“十三五”时期全省将陆续投资50亿元,对涉及14个市州的85个县区进行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建设。
四水利扶贫新模式
结合甘肃深度贫困地区实际,目前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正在实施为期三年的水利扶贫项目。该项目以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为全省贫困人口脱贫,为贫困县摘帽,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提供支撑和保障。
按照规划,“十三五”时期全省将对871处供水工程进行改造提升,对现有81处大、中型水厂管网延伸覆盖。规划任务完成后,全省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供水人口为1863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93%以上,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左右,农村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有较大幅度提升。
省水利厅一位负责人称,目前全省各地已编制完成了2018—2020年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方案。据统计,未来三年全省计划投资约45亿元,拟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368处,分散工程6214处,巩固提升159万户、668万人的饮水保障程度低的问题。其中临夏州、甘南州、天祝县和全省其它18个深度贫困县计划投资25.64亿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796处,分散工程5801处,覆盖人口82.82万户、365.89万人。
据介绍,甘肃省目前启动了县、乡、村、社四级联动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核实行动,结合全省水资源特点,合理配置水资源,并将农村饮水问题精确到“一户一策”,这项被称为水利扶贫的攻坚行动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地毯式推进。
针对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的甘肃黄土高原,饮水安全涉及面广、量大,而且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省水利厅抽调58名技术人员,对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了为期三年(2018-2020年)的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
省农村饮水管理办公室主任董江善介绍说,全省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管理信息平台,根据区域内水质特点和年度检测任务,对水质检测实行日志管理。在具备条件规模化水厂配备常规9项指标水质化验室,并根据水质检测需求安装在线水质监测设备,规范水质检测工作。
遍地生金,到处生机盎然,生态农业迈开新步伐。
新闻推荐
在天水市麦积区二十里铺工业园区赵崖新区,有一家致力于为基层医疗机构配送基本药物的药品销售企业,该公司拥有一流的库房设施,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注册资金2000万元,经营化学药制剂、抗生素、中...
礼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