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溯源及两当县名略考

天水晚报 2018-11-08 14:50 大字

两当,因“两当兵变”而闻名。平心而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两当都是个小地方,城小、人少、甚至连拿得出手的文化古迹也没有,然而,没有古迹遗存,并不意味着没有辉煌的过去,神奇和伟大往往就隐匿于平凡之中,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却有着出人意料的悠久历史,甚至,还曾有过一个比较独特的称谓“故道”。

两当县,古称“故道”。《括地志·卷四》云:“凤州两当县,本汉故道县,在州西五十里”。《元和郡县图志》有文:“两当县,本汉故道县,属武都郡”。《清统一志》载:“故道故城在(汉中府)凤县西北,接甘肃秦州两当县境”。由此可知“故道”即是两当县之前身,“故道”故城应该在现在的两当县杨家店,也有学者认为原址应在凤县张家窑,其实这两地相距不远,隔红岩河相望,大约一公里余。

关于“道”,历代史书均有记载,《汉书·百官公卿表》说:“有蛮夷曰道”。《续汉书·百官志》也说:“凡县主蛮夷曰道……皆秦制也。”后汉卫宏所著《汉官旧仪》中又说:“内郡为县,三边为道”。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其实是秦汉以来一种类似于“属国”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汉袭秦制时,也保留了“道”的设置,包括“故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安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印有“故道丞印”一枚。这枚封泥印充分肯定了秦“故道”存在的事实。

已故考古学家容庚先生在其《秦汉金文录》中,收录了其收藏的一枚秦廿六年残诏版的拓片,阴刻七字:“……者皆明壹之……故道”。其中“故道”二字为倒置。

秦廿六年诏版,是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青铜器,传世量不多,惜字如金,而在正文之外刻有地名的,迄今发现的只有此一版。由此可见,“故道”在秦廿六年已经发展成熟,而且地位也相当重要。

清朝汪启淑在《汉铜印丛》中收录了一枚汉代铜印(一说为泥印)“故道令印”。《后汉书·志·百官五》记述:“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由“令印"二字可见,“故道”不仅在汉代仍然存在,而且当时还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除以上三件实物外,史书中也有大量关于“故道”的记载,但是,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却没有“故道”的记载,关于这一疑问,刘瑞的《秦汉‘道’制新考》一文认为:“很明显,(故道)应经历了汉初被废《秩律》后又复置的过程”。

至于“故道“最初是否为“蛮夷”而设呢?

已故的民族学家马长寿有这样的论述:“故道,其地自古为氐族所居,其不言氐道者为简文。例如故道,《北史·氐传》云:‘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以此知故道实为\‘故氐道’的简文”。马长寿先生的观点与《汉书》等论述略同,而且言明“故道”之名就是因为故氐族(蛮夷)而来。

然而,近年来却又有不同的看法,曹学群《县有“蛮夷曰道”质疑》认为:“道”是一种专设在当时新开辟的道路旁,等同于县的机构。张焯和张东刚在《秦“道”臆说》一文中也认为:秦“道”源于西周以来的开道辅路制度。

以上说法也有旁证,出土于陕西凤翔的散氏盘,其铭文有“奉(封)于单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王国维在《散氏盘考释》一文说:“周道,即《水经·渭水注》‘捍水出周道谷’者也。此名至后魏犹存矣”。这样看来,此处的周道应该就是秦故道的前身。西周道路管理者中就有“野庐氏”、“遗人”、“侯人”等,秦人兴起后,对故道的地位产生了影响,其原因也许是通过故道从秦人的根据地西犬丘(现在的礼县一带)向关中运输食盐。

另外,《水经注》有这样的记述:“……故道有怒特祠,《列异传》曰:武都故道县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可见,秦文公二十七(前739)年“故道”周边地域已属秦地,再结合前文可以推知,很有可能,当是已设置有管理机构。

秦所设置的县级行政机构“故道”是秦王朝对“三边”管理方面尝试设置最早的“道”,设置时间应在公元前312年之前。

再看“故道”到两当的演变。

《地形志》说:“有故道郡,延兴四年(474年)置”。《寰宇记》:“后魏固(故)道郡领两当县”。从这里可以看出“故道”之“道”在魏延兴四年已失去了“县”的意义,被另一种行政机构“郡”取而代之。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太和元(477)年置固道郡”“固道郡,领两当、广香二县……隋开皇罢郡,(两当)县属凤州,皇朝因之。”这里所说“(故)固道郡”设置的年代尽管与《地形志》所述时间有差异,却明确表明了其被凤州取代乃至唐代沿革的史实,不过,因为之前的郡县制度中的所属关系,两当与故道之名词尚有了重叠的部分。两当县初设之时曾隶属于故道郡,但在“罢郡”之后,史书中只有两当县的称谓了。

两当县又是何时所置?

《隋志》:“两当,后魏置”。现代版《两当县志》载:“北魏兴安三年(454)宋孝武帝刘俊遣将殷孝祖修两当城(在今县境杨家店)”。因此,两当县最初的设置时间应该为公元454年。

两当县初设,县名的由来却争议颇大,《方舆胜览》:“县有两当驿,东抵汴京,西抵益州,皆为三十六程,故曰两当。”《元和郡县图志》:“于此置故道郡,领两当、广香二县,因县界两当水为名。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因名。”《旧唐书》又说:“凤州两当县,汉故道县地,晋改两当,取水名。”

“散氏盘”有铭文:“至于大沽”。王国维注:“余疑即《水经注·沔水注》之‘故道水’……汉之故道县,当因沽水得名。既有故道县,因称此水为‘故道水’矣。”王国维之意味,似疑“故”由“沽”谐音而来。

《水经注·浊水》又载:“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水出陈仓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故道水南入东益州之广业郡,与‘沮水枝津合’,谓之‘两当溪水’。”

由以上文可知,故道水很可能就是古“沽水”,只因流入故道川才称为故道水,故道水与“沮水枝津”合流之后方被称为“两当溪水”。到后来将其延伸统称为两当水。合流之地应为“故道”与广业郡之“县界”。乾隆版《两当县志》也曾说:“按《图经》云:古老相传嘉陵江与朱沮水相会于县界,故名两当。”上述两种说法都与前文《元和郡县图志》:“县界两当水”之文字相吻合。“沮水枝津”是古水道,此处历来就是两界之地,这就充分说明:两水会于两界而谓之“两当”,两当水之称谓应早已有之,两当县以水而名。

至于有文章称“水以县名,先有两当县,后有两当水”,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大率方百里”,两当县故城与“两当溪水”相距甚远,很明显最初的“两当溪水”或在“故道”边界,肯定不在两当县境之内(当时南边还有广香县),此水以彼县而名,与理不通。

还有文章称两当一词源于《南史·柳景元传》:“唯着绛纳两当衫”之句,也是不妥的。首先,此句出自柳景元攻陕州之时,陕州在秦岭之北,黄河附近(今三门峡市陕州区),离此地有千里之遥,与此地无任何关联。其次,“两当衫”又称“两当甲”是南北朝时期将士的一种防护铠甲,柳景元和将士们当时穿的就是这种衣服,与两当水也没有任何关系。

秦武域在乾隆版《两当县志》中曾说:“古人之名邑多因山水之名”,其实,不仅古人如此,今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传统,县因水名还是比较合理的。因此,两水相会于两界谓之“两当”的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况且,郦道元著述的年代更接近两当县设置的时期,与后人相比更具说服力,更接近事实,这一点不应存疑。

□裴东明

新闻推荐

两当县旅游业“十一”黄金周创佳绩

两当讯(通讯员杨志博)据统计,“十一”长假,两当县共接待游客6.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20.5万元,分别同比增长7%和12%。长...

两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两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