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40年 宋国平:致富路上领头人
从定西辗转落户两当,从打工少年努力奋斗成致富带头人,近四十年来,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步走来,凭着一股钻劲,不仅自己立身立业,也带着乡邻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宋国平:致富路上领头人
本报记者韩县银罗艳
“木香是我们今年新发展的蜜源植物,春栽秋收,当年见效,每亩地纯利润可达2000至3000元。”在两当县西坡镇擂鼓村,漫山遍野的中药材长势正好,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西坡镇副镇长、擂鼓村原党支部书记宋国平一边领着记者查看木香、丹参等中药材生长情况,一边介绍着近年来西坡镇富民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围绕县上产业发展总要求,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土地流转集约规模化经营为主要形式,打造花海西坡甜蜜产业,创建立体农业新模式……”
高个,干练,一言一行都透着对当地工作的熟稔。如果宋国平不说,很难相信这位乡镇干部其实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我原是定西通渭人,1982年因务工来到西坡镇,没想到一待就是近40年。”回忆起当时到西坡镇的情形,宋国平记忆犹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全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时年16岁的宋国平因家中人口多、温饱难以维持,也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
“那时,西坡煤矿是市属企业,办得很红火,在定西也非常有名,我便跟随着务工的人潮来到了两当。”宋国平说道。
因为勤快,能干,肯吃苦,宋国平在煤矿企业待了下来,一干就是5年。后来在当地工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擂鼓村的姑娘郑世英,两人情投意合,并很快完婚。
至此,宋国平在两当有了家,也彻底定居了下来。
“那时候的农村刚刚结束了吃大锅饭的时代,日子过得艰难还是一种常态。”宋国平说,擂鼓村也一样,房子大都是茅草房,进村的路是窄窄的土山路,主食是苞谷,吃米饭就等于过年……“特别是大家的观念很落后,对化肥等肥料还不接受,广种薄收,一亩地才收成500斤苞谷。”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们开始大量使用肥料,但当时的运输方式主要还是人背畜驮。看到这种状况后,宋国平用在煤矿企业辛苦挣下的钱,买了擂鼓村第一辆四轮车,做起了运输化肥的小生意。
“村民们没钱时可以先欠着,等庄稼收成了再给。”宋国平有时也会为村民们免费捎带其他的生活用品,或者直接载着人去集市。又因为他读过高中,头脑活泛,喜欢“折腾”。渐渐地,他与村民们越来越熟,并得到了大家的信赖。
1997年,宋国平被选为擂鼓村村主任,后又担任村支书。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退耕还林等各种惠农政策逐步实施。
紧抓政策机遇,宋国平开始带领村民们培育产业,搞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县上推广实施‘百村万户双百万\’工程,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带着村民们率先买来了核桃树苗,用半个月时间在村上栽植了1300亩核桃。”宋国平回忆说,这一年,擂鼓村被确定为全县的千亩核桃示范园,也是这一年,经济作物进入了擂鼓村。(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陇南讯(记者白杨)5月19日是第8个中国旅游日,当日,在2018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发布会暨全域旅游与绿色发展论坛上,甘肃省...
两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两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