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的根在读者中
燕兆林
有人说我是“恋报”癖,我没有理由反驳他们。因为我每天“饿”那份《甘肃农民报》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记得我在康县白杨、铜钱两个乡镇工作的时候, 忙完一天的下乡、文字材料撰写工作后,回到不足20平方米的单间房子,往椅子上一靠,就捧起积攒在桌上的或新或旧的《甘肃农民报》来阅读。从国内外新闻、农村政策、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实用技术到群众心声、家庭琐事,基本上都能在这张报纸上读到。它已经成为我的精神食粮。
我有剪报的习惯,读完报纸,就把有收藏价值的文章分门别类剪贴。出于职业习惯,对农村工作有用的东西就粘贴在工作笔记本上,并在目录上注明:抓哪一项工作可用作参考;对村干部有用的参考资料,我也粘贴在工作笔记本上,提供给村干部。我还把在《甘肃农民报》上读到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常识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在本子上,几年下来就贴了好几大本。 很多农民朋友来找我借阅,我也慷慨地借给他们,一来二往,我与他们的关心也更亲密了。
在白杨乡政府工作的十年里,我曾建议乡上设立阅报栏,便于干部和群众浏览阅读。我和乡文化专干负责阅报栏管理,每三天更换一次报纸,其中就有一张《甘肃农民报》。一天,有几名文学爱好者围在阅报栏前阅读一篇文章,我也走过去与他们交流。我告诉他们这篇文章是咱们康县通讯员蒋开奋写的,大家听了都很羡慕。另一天,我又告诉正围在阅报栏前的几个干部,这篇文章是本县寺台乡通讯员马步虎写的一篇读者来信。乡村干部立即爆发出喝彩声。乡长看到我们的“阅报栏”,非常赞赏,还在职工大会上表扬了我们的做法。
由于读报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知道的事情自然就多了起来。有些农户家的鸡得了鸡瘟,我就把《甘肃农民报》上刊登的防治鸡瘟病知识告诉给他们。 他们按照我转告的方法管理鸡,果然有成效,从此对我很感激。
2010年,我初中同学王益周的儿子王学涛回乡干起了特色农业种植,(下转2版)
新闻推荐
9月11日,康县陇蜀食品有限公司中秋月饼加工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加工月饼。中秋佳节临近,陇南市各食品厂开始赶制传统月饼供...
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