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卫生室的“变迁史”

陇南日报 2020-08-06 01:00 大字

本报通讯员宋颖洁

“砖房、白墙、墙角贴了瓷砖,屋顶还盖了琉璃瓦。”

“是啊!你看,门前还有村医公示牌哩,照片也上墙了,房子修得很是大气!”

对话的人是康县付坝村离职村医张洪卫、张洪奖。他们几个人坐在长坝镇付坝村卫生室门前的松树下,嗑着瓜子,喝着茶,说着村里近年来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山根、付坝和吴坝三个行政村合称‘东方红大队’,有2000多人。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大队没有村卫生室,也没有一个正儿八经学过医的,村民患病了基本都是硬扛,实在扛不住了,才抬到镇上进行治疗。”付坝村原村支书张进文说。

80年代,付坝村恢复了行政村命名,曾跟着上海知青学过一些医疗卫生常识和简单疾病诊疗知识的张洪卫、张洪奖等村民便承担起了本村医疗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就在村里放开嗓子喊,或者托人带话,“赤脚医生”就往村民家里跑,为他们上门诊治。后来,付坝村几个“赤脚医生”商量后,在村里租了两间土坯房,把自家桌椅板凳搬进去,才有了最初的付坝村卫生室。

岁月轮回,沧海桑田,辗转几十年过去了,“赤脚医生”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土坯房升级为宽敞明亮的“洋房”,水泥路替代了泥巴路……

付坝村村医张杰说:“现在的卫生室宽敞明亮,环境干净整洁,群众看病产生的医药费在卫生室就可以按70%比例进行报销。病人看病只需要携带电子健康码“扫一扫”,个人基本信息就出来了。不仅节省了就诊时间,而且简化了就医流程,有效提高了诊疗效率。”

张洪卫老人说:“现在村卫生室医疗设施完善,就诊还有合作医疗,基本上不用掏钱,患了大病还有大病救助资金。”

“我们村卫生室是县卫健局在2015年修建的,面积60平方米,有诊断室、药房、治疗室和公共卫生室,地面铺了地板砖,墙体是白灰粉刷的,连屋顶也‘吊’了薄膜砖。2019年卫生院又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理疗设备等,药品有200多种,基本满足了病人需求。现在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好了,我的收入也高了。现在只要村民一个电话,我便开车上门服务,村民再也不用放开嗓子喊,或者托人带话了。”在卫生室门前小花园散步的村医张杰说。

新闻推荐

康县:巧借“一带一路”优势 促进美丽乡村升级

康县讯(通讯员崔丽红)自2019年11月康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性会址后,康县及时成立了县委主要领...

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