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沟大变样
(接1版)
王占荣说,“把群众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之后,我们先进行了房屋风貌改造和室内整治装修。把原先的石板房改造成瓦房,室内统一打成水泥地板、并做了吊顶处理。在村民真真切切得到实惠后,我们就开始了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大整治。”
“我们社的环境卫生极其不好,村民的房前屋后不是厕所就是圈舍,而且大都是危旧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全社把室内装修完工时,镇上和村上的干部就开始谋划拆危治乱和环境卫生大整治。经过20天的努力,我们把烂圈烂厕全部拆除了。”陈守忠说,“接着,我们集中力量开始巷道和庭院硬化工程。”
提起硬化工程,王占荣很激动。他说,“由于到每家每户的入户路还不太方便,群众就主动地抱团硬化庭院,男女老少一起动手,把和好的砂灰用背篼一点一点地背到巷道、庭院。我们镇村干部也投身其中,帮了这家帮那家,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很舒坦、很高兴。”就这样,“纯人工”地完成了沈沟社的基础设施建设。
“沈沟人都能搞好,我们肯定能搞好。”贾生员告诉记者,“当我们上磨村其他社的人看到沈沟人的干劲和村容村貌的变化后纷纷效仿,全村群众都行动起来了。”
据了解,上磨村是康县出了名的“上访村”,今天却成了美丽乡村,党支部也被评定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1月脱贫验收第三方评估时,上磨村更是零意见零反馈。
沈沟社敞亮的不仅是房屋,更是群众的精神面貌。3月19日,记者跟随王占荣走访时,在村口碰到一个背着背篼要去地里干活的乡亲,他笑着给我们打招呼,连忙放下背篼,迎接我们到他家喝水。
“多亏王书记他们鼓励、帮忙,不然我屋里就根本没法坐人。”在收拾得很干净的房屋里,这位乡亲一边从柜子里找烟、一边高兴地说。
据王占荣介绍,这位乡亲名叫陈万洋,现年46岁,还未成家,一直在家伺候着两个80多岁的老人,经济相对困难,缺少内生动力。
王占荣说,“第一次到他家时,直接惊呆了,凹凸不平的地上全是粮食,脏乱的床铺让人都不想看第二眼。看着今天变化,我很欣慰、也很高兴。”
在采访时,记者发现王书记对每家每户的情况掌握的特别清楚,到了每家屋里,乡亲们都很热情,高兴地抬板凳、泡茶,从大柜里找好烟等等。面对这些喜人的变化,王占荣说,“当初到沈沟入户调查时,群众没人和我说话,只是‘翻白眼’,死死地看着我,感觉我就是外星人。谁能想到,短短的3个月后,沈沟人拿着存在柜子里‘黑兰州’招待我。”
如今,在沈沟社,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入户路、庭院都全部硬化,屋里都收拾得干净,房前屋后都很整洁。尤其是乡亲们满脸堆笑,都很热情、都很有礼貌。
王占荣高兴地说,“上磨村的‘钉子户’‘难缠户’‘上访户’没了,现在至少有90%的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很认可、很满意。”
对于“沈沟精神”,在王占荣看来就是,“干群合一、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他还说,“只要我们干部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多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就一定能得到支持和欢迎。”
沈沟社的变化是一个典型,更是一个样板和标杆。从“原始村落”到美丽乡村,仅仅只用了100天时间,是一个奇迹,更是康县县乡村社四级干部和全体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通社道路的硬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沈沟人”的生活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昂扬向上、稳步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肖红“为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加油,为默默在后方忙碌的工作者加油,我能为他们尽一点微薄之力,心里觉得很踏实…...
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