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奏响致富曲
农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吴晓燕鲁明
“忙的时候管家里的花椒树,闲了就到这里来打零工。”3月30日上午,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开发中心大湾沟油橄榄引智基地,来自武都区两水镇杜家村的村民张新民正忙着准备给油橄榄树施肥。她告诉记者,在大湾沟油橄榄引智基地,她主要从事打芽、除草、施肥等工作。近几年,她每年都会有两三个月是在这里务工,一年下来能给家里增加四五千元的收入。“最关键的是,这个园子离家近,来这里打工不用出远门,又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一举两得。”
不离乡,不离土,干好自家农活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就近找到务工增收渠道。这几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这样的增收模式正在改变越来越多陇南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
“以前,我在上海当厨师,月收入4000多元,后来看到家乡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扶贫,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好,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火,所以我果断辞职回家,接手经营哥哥创办的农家乐,现在一年纯收入十几万。”陇南康县长坝镇花桥村“龙凤山庄”农家乐的负责人卯张宝说,为了帮助乡亲们特别是贫困户增加收入,农家乐除了从本村及周边农民中招募服务员确保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向游客销售村民们生产的本地土特产。此外,农家乐所使用的食材,也尽量选择从本村及周边农户家采购。
“我们每年支付给厨师、服务员的工资加起来在15万元以上。”花桥村“菩提山庄”农家乐负责人说,“节假日往往是农家乐客流高峰期,每年节假日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天能接待五六十桌客人,需要十几个服务员来保证运营,这些服务员都是从本地农民中招聘的,目的就是想帮助乡亲们也增加收入。”
正如立足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就业增收一样,记者近年来采访发现,陇南充分挖掘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就近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有效改变了当地农民群众守着“青山绿水”过苦日子的局面。
“这些年,我们立足区域优势,不断做强长效性主导产业,做优区域性优势产业,做精地方性特色产品,引进培育短平快的富民产业。全市农业特色产业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产值预计达到180亿元。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培育,推广了大南瓜、空心挂面、清酒等多个特色产品,发展成效显著。”陇南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为了帮助农民群众依靠产业增收致富,陇南大力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地方优势产业和“五小”产业发展,按照“亩均3000元以上收益的种植业和户均1万元以上收益的养殖业”的产业培育目标,不断做大做强四棵“摇钱树”、做精做优四个“特别特”、做好做实四个“特色养”等长线产业,大力发展订单辣椒等门槛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及适合贫困户发展的“五小”产业。下一步,陇南将坚持长短结合、远近互补,大力谋划发展“麻、辣、香、甜”等特色富民产业,大力推广“宕昌模式”,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构建完善扶贫产业体系,让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在全产业链中增收致富。
“目前,全市扶贫车间累计达337家,吸纳富余劳动力近万人,其中5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全市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万多个,保障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殊贫困户就业增收。”陇南市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陇南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750元,同比增长10.5%,“两不愁”问题全面解决。今年,陇南将在确保扶贫车间总量稳定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整合转型和能力提升,新开发近1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积极开展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肖红“为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加油,为默默在后方忙碌的工作者加油,我能为他们尽一点微薄之力,心里觉得很踏实…...
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