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陇南系列报道之十二 刘鸿飞和他的“甜蜜事业”

甘肃经济日报 2019-12-17 00:32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石军鹏薛巍敏

从“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到“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借助网络的力量,曾经人们印象中偏居一隅的康县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在这青山绿水间,有一位年轻人借助一袋小小的蜂蜜酿造着一份甜蜜的事业。

萌芽

“我们这里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整个团队精挑细选出来的优质特产,凝结了大家的心血。”在康县鸿泰电商扶贫服务驿站的展示厅内,负责人刘鸿飞介绍自己的产品时言语间充满自信。

记者在展示厅看到,各种土特产在刘鸿飞团队的包装下变得新颖独特,特别是其中一款“约酒蜜”,精致的小袋包装方便随时饮用,让蜂蜜解酒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而这每一件产品都是刘鸿飞努力的最好见证。

“小时候因为家贫,我曾多次辍学,但我从没有放弃上学的念头,自学篆刻、绘画,初中时骑一辆自行车,带着自制的刻刀,走街过巷刻章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在刘鸿飞的记忆中,那时候的生活虽然很艰辛,但也磨炼了自己。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2009年刘鸿飞在兰州上大学坚持半工半读,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成立了创意影像工作室,通过广告设计与制作、学生礼品定制、网络推广等挣了50余万元,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正是这些过往经历,让刘鸿飞对产品包装、产品销售和电子商务有了最初的认识,也为未来自己“甜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长

2013年,大学毕业后刘鸿飞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康县,在康县二中当了老师。看着学生一天天成长,教书育人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但他发现伴随着年轻人外出工作的增多,家乡很多土地都荒废了。

“那时候,我就想怎样能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说干就干,为了寻找适合的发展项目,刘鸿飞不知走过了康县的多少个山头,经过细致的考察,他下定决心先从蜂蜜产业做起。

在他的牵头下,2016年初,康县成立了蜂业协会。协会成立后,他又联合主管部门编辑出版了《秦巴山区中蜂养殖指南》一万册,为蜂农指导和培训,引进先进技术,解决了养殖技术难题,也增加了蜂农产量,将康县土蜂蜜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刘鸿飞的带领下,蜂业协会迅速发展,会员扩大到数百余人,将无污染、绿色、优质的土蜂蜜推向全国一线城市。在2016年陇南市青年创业大会上,康县蜂协被陇南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刘鸿飞被评为先进个人。

由于教书和创业无法兼顾,2017年刘鸿飞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甜蜜事业”上来,“当时,我与一批康县未就业大学生和回乡创业青年共16人组建创业团队,成立康县鸿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1000余亩,栽植各类蜜源植物600余亩,建成一家生产能力3000吨的蜂产品加工厂。”

回馈

短短一年间,刘鸿飞的事业就得到了长足发展。吃水不忘打井人,回馈家乡百姓也是他创业的初衷:“把小企业做成大企业,把大企业做成大家的企业。”

在他的带领下,康县蜂业协会班子成员和公司员工积极参与“三变”改革,探索实践“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仅去年,就吸收临时用工800余人次,长期用工12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6人,增加农户收入近15万元。

今年以来,为带动全县闲余劳动力发展电商,刘鸿飞个人出资建设了300多平方米的电商扶贫服务驿站、网红直播间,组建康县网红电商营销团队,把康县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直播推广到全国各地。同时,对缺技术和劳力的贫困户提出免费托管养殖服务,稳定了贫困户的养蜂收入。

“我们注册了‘西秦岭、陇原蜜都、蜜颜露、蜂群部落、菌群部落、约酒蜜’等14类商标,申请‘蜂蜜养生茶和约酒蜜’两个专利,准备全心全意为家乡父老的甜蜜事业添砖加瓦。”在刘鸿飞的未来规划中,他们将立足康县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把流转的一千多亩土地打造成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蜂文化产业园。

刘鸿飞事业的发展也是康县电商扶贫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康县立足县情实际,发挥绿水青山特产多的资源优势,聚力打品质牌、生态牌、绿色牌,多形式开展网店扶贫、创业扶贫、产业扶贫、入股扶贫等多种电商扶贫模式,有力有效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截至今年初,康县建成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21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138个,全县培训从事电商人员4000多人次,带动就业2000多人。并利用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康县乡村旅游和农特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新闻推荐

甘肃省首批“甘肃特色气候小镇”授牌

本报记者闫美玲记者日前在省文旅厅获悉,省文旅厅、省气象局组织召开首批“甘肃特色气候小镇”授牌活动新闻发布会。甘肃特...

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