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报故事 《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甘报温暖一家人

甘肃日报 2019-08-29 05:21 大字

袁兴荣

在《甘肃日报》喜迎70华诞的日子里,我不由想起甘报给我和我家人带来春天般温暖的难忘时光。

1991年8月,我由一名中学教师、业余新闻爱好者,成为县委报道组的专业新闻工作人员。此前在省内的几家报刊发表过一些新闻稿件,但从未在甘报发表过。我开始如饥似渴地研究甘报版面,捕捉采写具有典型性、独特性的新闻稿件。1991年9月23日,甘报二版刊发了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康县破获一起猎捕大鲵案》,虽是不足200字的“豆腐块”,但当时轰动很大,对我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此后再投稿甘报,却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于是我准备了数篇新闻稿件习作,赶往兰州,住在甘报招待所,一住就是数天,早早恭候在编辑室门口,请编辑老师当面赐教。回到房间,铺展稿纸,逐字逐句,推敲标题,修订导语,反反复复,用心工整誊写,直至子夜方才歇息。当年10月,我写的《康县认真整顿村级领导班子》《康县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等多篇新闻稿件刊发在甘报和《甘肃农民报》上,也由此认识了敬佩仰慕很久的一些甘报老师。再后来,我采写稿件、拍摄的新闻图片《知青返乡记》等陆续刊发在甘报上。

岁月流转,我离开了县委报道组,写稿的机会少了,但对甘报的感情历久弥新,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在诸多的报刊里挑选出甘报,或大致浏览,或细细阅读,反复品味。有时也会挑灯夜战,赶写稿件,后有刊登在甘报2006年12月21日的《藏区孩子在会宁》、2013年7月31日的《邱少云的班长锁德成忆往事》等整版稿件。

2013年,甘报实行重大改革,自办发行。我妻子成了甘报发行公司康县发行站的负责人。为帮助妻子建好乡镇甘报发行网络,我和妻子克服康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等诸多困难,租赁出租车,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天气,顶风冒雪,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到一周时间跑遍了全县21个乡镇,与乡镇主要领导共同谋划该乡镇甘报发行投递事宜,甄别、确定专兼职发行代办员,逐一靠实代办员职责、权利、义务,厘清投递责任。为了赶路,天未亮就从县城出发,赶到最偏远的乡镇时,乡镇工作人员尚未起床。返回赶到顺路的乡政府,忙碌了一天的乡镇干部都已休息了,推门敲窗,叫醒相关人员。回到县城,租赁发行服务场所,招兵买马挑选城区发行投递人员,筹划投递路线图,紧锣密鼓开始运行发行投递服务……寒来暑往,转眼甘报自办发行7个年头了,每年的10月下旬或11月初直至12月底前,就到了党报党刊征订的黄金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妻子和发行站的姐妹一起,配合县委宣传部、农商银行等工作人员一起加班加点,反复上门到单位或个人订家中动员征订,起早贪黑,一周一汇总,一周一通报。妻子兢兢业业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发行公司的肯定,被发行公司评选为2015年度先进发行站。说实在的,我比家人还高兴,因为这是我曾经打拼过的行当,成就过我的激情与梦想。

最近几年我在陇南市工作。每当周末或休假回家,晚饭之后,我自觉自愿协助妻子分发刚刚从省城客运中心长途班车托运来的、散发着油墨芳香、包装得有棱有角堆成小山似的甘报及其子报。分发之前,习惯性地先睹为快,然后再开始仔细分发,先甘报,后子报,先乡镇,再县城,临近子夜方能分发完毕。趁着妻子打包整理的间隙,我把一些重要文章尤其是“百花”副刊的文学作品仔细阅读,爱不释手的佳作,就急忙拿出手机,拍摄成照片,闲暇时反复品味,琢磨立意,斟酌字词,揣摩神来之笔的奥妙……

甘报传递着党的声音,是时代的风向标;甘报引导着陇原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甘报温暖着陇原大地各族儿女的心。真是道不尽甘报情,叙不完和甘报的深情厚谊!

新闻推荐

文雅爱心基金会为陇南市2019年高中考优秀学子发放奖学金

本报讯(记者陈番番)7月22日,2019文雅高考中考奖学金武都区、康县发放仪式在武都区滨江学校举行。深圳文和致雅公益基金会秘...

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